《素書》:避開别人懷疑和猜忌的地方,是避開災禍的有效方式。
一、
《素書》之中有一句話叫做:見嫌而不苟免。
意思就是說:受到猜忌不為自己辯解,不躲避自己的人生,要有能夠承擔屈辱和被誤解的胸懷。
因為忍辱,是成就人生的另一種方式,所以災難也是人生的另一番救贖,在自己承受災難的那一刻,也接納了人生幸運的機緣,這是人生忍辱的智慧。
但是人性之中卻有偏聽偏信的弱點,總是死闆和片面的看待同一種道理,以為忍辱能帶來好的結果,便遇到屈辱也不躲避,這是極其錯誤的。
忍辱是忍那些無法改變的恥辱,而不是主動承擔恥辱,更不是故意犯錯來惹緻恥辱,在自己能夠察覺的情況下,主動避免屈辱,才是一種智慧。
所以,一個人需要接受和坦然面對已經存在的苦難,但是能夠用自己的智慧去規避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才是正确的态度,接受苦難是不得已之後的智慧,避開苦難,才是未雨綢缪的境界。
所以《素書》之中有這樣一句智慧:避嫌遠疑,所以不誤。
意思就是說:避開行迹的嫌疑,遠離人心的懷疑,這是保證做事不出錯誤的方法。
知道别人嫌棄的是什麼,躲開就能保證自己沒有危險,知道别人容易懷疑什麼,巧妙的避開就沒有禍害。
在原則上做到“見嫌而不苟免”,承擔已經存在的過失和責任,但是在原則以外的事情,要千方百計的避免可能出現的嫌疑。
也就是在自己可以預見的情況下,避免自己存在嫌疑的危險,而這種避免危險的方式,就是躲過别人嫌棄和懷疑的地方。
二、從古至今的許多事件,都體現出這一智慧存在的重要性,大到君臣之間功高蓋主的危機,小到瓜田李下的合适舉動,都存在着“避嫌遠疑”的智慧。
我們先來說瓜田李下的合适舉動,在《增廣賢文》之中有這樣一句話: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這句詩的意思就是說:經過瓜田的時候不要蹲下來穿鞋子或者系鞋帶,在李子樹下面不要擡手整理自己的帽子。
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這樣的動作會讓人懷疑你是蹲下偷瓜,或者懷疑你是擡手摘李子,在不合适的地方不要做不合适的舉動,以防引發别人的誤會。
這一句詩取自于古樂府的《君子行》之中: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注意這樣小的細節,可以避開小的誤會,而注意大的嫌疑,更能避免自己的殺身之禍,而與君王之間功高蓋主的關系,就是需要避開的大的嫌疑。
大多數君王在功成名就之時都會出現同一種心态,就是懷疑下屬是否忠誠,擔心威脅自己的地位,甚至因此解決當初的大臣,而所有觸犯這個規則的人,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比如說古代的韓信,沒有疏遠漢高祖,最後死去,古代的楊修,雖然當時曹操功業未成,但是城府極深的曹操認為楊修的智慧威脅到自己了,最後找個借口将其除掉了。
而能夠意識到功高蓋主的隐患,巧妙避開君王猜忌的智者也大有人在,比如範蠡。
範蠡,人稱陶朱公,是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也被人稱為“商聖”,雖然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後來輔佐越王勾踐,幫助越王勾踐興盛越國,滅了吳王夫差,但是他在功成名就之時,卻從未留戀榮華富貴,而選擇了激流勇退,帶着西施泛舟湖上,選擇雲遊生活,後來在智慧謀略之下經商成為巨富,自号陶朱公。
範蠡作為越王勾踐成功複國的功臣,本身可以安然享受榮華富貴,但是并未選擇在勾踐手下頤養天年,因為他明白一個道理:功高蓋主。
而和他同朝為官的另一個人文種,就沒那麼好的運氣了。
範蠡走之前給文種留下一封信,說:“飛鳥打光了,好的弓箭該收藏起來了;兔子打完了,該輪到把獵狗燒起來吃了,越王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您還是趕快走吧。”
這文種聽了之後不以為然,心想:現在正是享受榮華富貴之時,為什麼要走呢?
最後,越王勾踐賜給文種一把劍,文種才明白範蠡的良苦用心,拔出劍來自盡而亡。
避開别人的懷疑,規避自己的風險,這是成大事者必須具備的智慧,我們要通過身邊的小事觀察一個人的喜好,知道别人嫌棄什麼,猜疑什麼,在行動上避免嫌疑,這樣做就是避開災禍的最佳智慧。
一個人能夠承擔痛苦是胸懷和境界,而一個人能避開痛苦,也是另一種智慧和眼光。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