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山,今天想和你聊一聊薏苡仁這味藥材。
薏苡仁早已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些人煮粥煲湯的時候都習慣地加一些薏苡仁。
薏苡仁
薏苡仁始記載于《神農本草經》,位列于藥之上品,“久服輕身益氣。”
那我們常吃的薏苡仁除了好吃,到底有哪些功效呢?不妨花個3分鐘,聽遠志和你叨唠叨唠:
利水滲濕有的人啊,一早醒來就昏昏沉沉的,頭發暈,腳發沉,整個人都沒精打采的,明明昨晚很早就睡了,可還是一副沒睡醒,非常疲勞的樣子。
去醫院檢查一番吧,也查不出個所以然,所有指标幾乎都是正常的,可人就是說不出的難受,沒力氣,沒精神,沒幹勁,總之啥都不想幹。
尤其是到了梅雨季節,或者啊,你居住的城市沿海,這種情況就尤為明顯。
究其原因啊,主要是因為濕邪侵犯人體,濕性重濁啊!
所以啊,濕性重的人,就像是老被人摁着一樣,精神面貌能好嗎?
那麼,濕氣重的人該如何調理呢?應當健脾。
中醫認為啊,脾喜燥惡潤,脾氣虛弱,則易濕阻中焦脾胃,久而久之,體内的濕氣越積越重,人也會顯得臃腫,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濕胖子,因此,當健脾利水滲濕。
薏苡仁甘補淡滲,主入脾經,功善健脾土,
中醫認為,土能勝水,所以大家可以去看,但凡是健脾的藥材,多有利水之效。
言歸正傳,我們說回薏苡仁,薏苡仁可将體内聚積之水濕化解,然後順着六腑中的三焦,流向膀胱,變為尿液,最後排出到體外。
濕氣的問題得到改善,整個人也會精神不少。
《别錄》:"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
薏苡仁
與茯苓、澤瀉等利水滲濕的藥材同用,效果更佳。
茯苓
澤瀉
健脾止瀉有些人啊,平時吃得少,還老容易拉肚子,讓原本就偏輕的體重更是雪上加霜。
說到底,還是脾胃虛弱的問題。
中醫認為啊,胃主受納、脾主運化。
簡單講吧,脾胃各有各的分工,胃善長将我們吃下去的水谷化解成精微物質,也就是人體所需的營養;脾呢,就把這些營養挨家挨戶地送到人體的五髒六腑。
而那些脾胃虛弱的人啊,食物吃下去,全都排在胃裡等着分解,這邊還沒消化,那邊自然是吃不了更多,所以吃得相對就少;
那既然胃這邊的分解就出了問題,更别提脾将這些營養物質完好無損地輸布了,所以往往會有吃什麼拉什麼的情況,有個成語“完谷不化”由此而來。
因此,對于此類腹瀉人群,若是貿貿然用一些止瀉藥,根本無濟于事,還是得以健運脾胃為主。
薏苡仁功善健脾而止瀉,其味甘淡而不滋膩,實為健脾之良藥。
薏苡仁
想要效果更好一些呢,可酌加白術、黨參,共奏健脾止瀉之效。
白術
黨參
清肺排膿有些人發燒、咳嗽反複,起初并不以為然,可沒成想,病情愈演愈烈,直至差點被自己吐的膿痰的腥臭味熏暈過去,去醫院看醫生,經過一系列的檢查之後,醫生會告訴你是肺膿腫。
那什麼是肺膿腫呢?簡單講,就是熱毒襲肺,肺葉上長膿,生瘡。
大家可知,肺為嬌髒,嬌滴滴的肺就像是大家閨秀一般,又怎能忍受生瘡長膿,所以,吐出來的痰也多帶腥臭味,更有甚者吐的痰中帶有血絲。
中醫稱之為肺癰。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又入肺經,功善清熱排膿,為治療肺癰之常用藥。
《藥性論》:"主肺痿肺氣,吐膿血,咳嗽涕唾上氣。"
薏苡仁
多與魚腥草同用,共奏排膿消癰之功。
魚腥草
清腸消癰薏苡仁不僅可以消肺癰,還可清腸癰。
可能有人要問了,腸癰又是什麼鬼?
腸癰和肺癰類似,也是熱毒内聚,和肺癰不一樣的是,腸癰病位在腸,比較常見的就是我們所說的急性闌尾炎。
薏苡仁
臨床上治療腸癰,多與敗醬草合用。
敗醬草
滲濕止痹一到雨季,有些人的關節就開始隐隐作痛,或紅、或腫、或熱、或痛。
究其原因啊,多為濕邪侵犯,濕邪本就粘膩厚重,久而久之,則易生熱,
薏苡仁功善滲濕,其性微寒,故又可清熱,尤善治療此類風濕熱痹,祛風濕、清濕熱,則痹痛自消。
《本經》:"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
《别錄》:"除筋骨邪氣不仁。”
薏苡仁
多與蒼術、防己等燥濕利水藥同用。
蒼術
防己
最後,再說下薏苡仁該怎麼用,
若是作清熱利濕之用,宜生用;
若是作健脾止瀉之用,當炒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