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步”、“跑”的由來。
“走”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像一個人甩開兩臂邁開大步朝前奔跑的樣子,西周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增加了腳“止”。《說文解字》解說“走,趨也。”古人認為“徐行曰步,疾行曰趨,陝趨曰走”,可見“走”是跑的意思。引申為趨向、走向,後指步行,現代漢語的“走”相當于古代漢語的“步”。韓國語用“疾走”指“奔跑”。“步”是會意字,上面的“止”是左腳,下面反寫的“止”是右腳。兩隻腳一前一後,又引申為跟随,距離,階段,目的地,長度單位。如:初步、地步等。“步”字的本義就是行走,如徒步行走的士兵稱為步兵。
“跑”是單腳支撐和騰空相交替,蹬與擺相配合,動作協調的周期性運動。 三國時期《廣雅》裡出現。“跑”是形聲字。從足,包聲。本義是獸用足刨地,引申為急走的意思。
“爬行”的由來。
“爬”從爪、從巴。“巴”是大蛇昂首而起所欲吞之形。爪、巴結合表示爪子象蛇行一樣是爬。“爬”的本義是指“搔、撓”。如:爬癢、爬搔。 引申為人手和腳伏地而行、昆蟲、爬蟲類動物等往前移動。又引申指“攀登”。如:爬高、爬升、爬山、往上爬。
“行”字最早見于甲骨文,象形字。“行”字的圖形文字是十字大路。圖②是甲骨文中的“行”字,圖③是商周兩代鑄在鐘鼎盤彜上的金文中的“行”字,二者都還不失“十字路口”的樣子。秦朝統一文字後不像十字路了。《說文解字》說“人之步趨也,從彳,從亍”。“彳”和“亍”都是小步走路、走走停停的意思。認為是“人們在路上走或小跑”。後來把“行”字當作動詞來使用,“十字路”的本義漸失。“行”字便引申擴張出“去、離開”“從事”“所作所為”“可以”“經曆”“将,将要”等意義來。
“躺”、“卧”、“坐”的由來。
“躺”字從身從尚,尚亦聲。“尚”意為“攤開”、“展平”。“身”與“尚”結合表示“身體攤平”。引申為亦指器具、車輛等橫倒。
“臥”(卧)會意字,從人臣。“臣”是豎立的眼睛。《說文解字》解釋“卧,休也。從人、臣,取其伏也。”。意思是人眼睛呈豎立形伏在幾案上休息。本義指睡倒、躺或趴。如:卧倒、卧鋪、卧室等。
“坐”字最早形态出現在甲骨文中。會意字。甲骨文的“坐”,就是人在席上跪跽的形狀。金文将席子改為“土”,又增一人形。表示兩個人對坐在土上的意義。又擴展為在室内憑幾而坐。 本義是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即坐下。由坐,引申為席位、座位,後寫作“座”。後再引申為主持、掌管、留守、居住、放置、搭、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