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漢字字體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數千年來,我國雖屢經朝代變更,漢字卻很好地按照一定的規律發展、演變。中華文明的傳承,漢字功不可沒。即便是今天,我們看秦漢乃至先秦時期的文字都不會覺得很陌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漢字發展、演變的延續性。
漢字字體的演變,大緻經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這麼一個過程。這個演變有一個核心,就是規範、便捷。或者說,漢字字體的演變,是漢字自身的發展規律的結果,更是人們追求快速、美觀與規範書寫的結果。
文字書寫的首要目的,是服務于實際應用,而非藝術。既然是為了實用,就有便捷、規範的需求。因為追求便捷,才有草篆、草隸、草書、行書的出現;因為追求規範,才有整齊劃一的秦小篆、端莊整饬的漢隸、字字獨立的章草、法度森嚴的唐楷;因為追求美觀,各種字體的書寫均可成為藝術表現的對象。
一般認為,“隸變”是漢字古今演變的關鍵。确實,“隸變”之前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屬于古文字範疇,書寫方式相對單一。“隸變”以後,漢字書寫方式轉變了,字形也多樣化了,這才有了隸書、草書(包括章草和今草)、行書和楷書,我們把這些文字統稱為“今文字”。
漢字字體的演變,最遲在隋唐時期即已完成。此後的漢字,隻有書寫風格的不同,再無新的字體出現。
(二)漢字的藝術特質
書法是書寫漢字的藝術。換句話說,脫離漢字,書法也就無所謂藝術了。漢字書寫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一門藝術,在于漢字固有的藝術特質。
以形表意是漢字最顯著的特點。許慎說過:“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黃帝史官倉颉,見鳥獸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異也,初造書契。……倉颉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許慎在這裡說得非常明白,我們的先民們創造文字的最初依據,就是“形”與“象”,是以形象表意。這和西方表音文字有着根本的不同。表音文字僅是音義關系密切,漢字則是形、音、義的統一體。
漢字以“形象”為成字方式,是從簡單到複雜,從少到多,逐漸發展而成的。它們自成系統,非常嚴密。
因為漢字以“形象”為成字核心,而“形象”又僅有相對的規範和統一,這就給漢字書寫預留了無窮的塑造空間。小小的一個方塊字,未必就得寫成方塊狀。後代的書法家面對同一個方塊字,可以寫出多種形貌來,或長,或扁,或成規範多邊形,或成不規則幾何圖形。加上粗細變化,虛實變化,墨色濃淡變化,方圓變化等等,可謂變化多端,不可細數。單字尚且如此,字組又當如何?篇章又當如何?書家可以無限地去發揮。
當然,成功的漢字書寫之所以能夠成為藝術創作,單有文字外觀的塑造及組合是遠遠不夠的,它還需要文學形象的美與之結合,方可能完成。我們無法想象,一組不成字、不成文的筆墨線條的組合是些什麼書法藝術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