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是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衆生,修諸波羅密行,于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菩薩是佛位的繼承人,因此也稱之為“法王子”,這個語詞的音譯為“究摩羅浮多”。菩薩所修之行,稱作菩薩行。有關菩薩之一切法則儀式,稱為菩薩之法式。以達佛果為目的之教,稱為菩薩乘;其經典稱菩薩藏。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裡稱八大菩薩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金剛手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經。
一,文殊菩薩道場-山西五台山
《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諸菩薩住處品》載:“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衆,于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衆,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古代印度人稱中國為震旦,五台山亦在印度的東北方,上述二經提到的“清涼山”、“五頂”山,恰好符合五台山五巒巍然、氣候清涼的特征。所以五台山成為文殊菩薩的道場。
《名山志》載:“五台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台:東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鬥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内稱台内,台内以台懷鎮為中心。五台山最低處海拔僅624米,最高處北台頂海拔3061.1米,有“華北屋脊”之稱。山中氣候寒冷,台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暑勝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為主,由草甸、草原、灌叢構成,是優良的夏季牧場。
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觀遺産,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産,中華十大名山之一,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介于北緯38°55'—39°66'、東經113°29'—113°39'之間,景區規劃面積607平方公裡,行政管轄面積436平方公裡。
二,普賢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記載普賢菩薩住地說:“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以來,諸菩薩衆于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賢勝(普賢),與其眷屬3000人,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據記載,東漢時期的隐士蒲公一次入山采藥,見一隻野鹿,“追之絕頂而無蹤”,忽見奇光。蒲公疑惑不解,特向當時西來華的天竺僧人寶掌請教,寶掌告訴他說:“此是普賢瑞相,于末法中守護如來,現相于此,化利一切衆生。”恰巧,峨眉這一奇觀與《華嚴經》所記普賢菩薩住地十分相似和吻合。《格薩爾王傳》中說:峨眉山像一頭步履矯健的白色神象,這和普賢菩薩騎象登山創建道場的記載極其吻合。佛經中記載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
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勢陡峭,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山上的萬佛頂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峨眉郡志》雲:“雲鬘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豔也,故名峨眉山。
三,觀世音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
唐時,有一位叫慧锷的日本高僧有感于五台山上觀音靈驗,便從五台山請了一座觀音像乘船回國。不料,船行至普陀山的蓮花洋是,遭遇了風浪。慧锷數次乘船前行,都無法如願,于是相信觀音不肯東渡,便将聖像留在了潮音洞側供奉。
普陀山地形呈菱形狀,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形似蒼龍卧海,面積12.52平方千米,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南北長8.6千米,東西寬約3.5千米,岸線長30千米。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作為佛教勝地,最盛時有82座寺庵,128處茅篷,僧尼達4000餘人。其中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規模宏大,建築考究,是中國清初寺廟建築群的典型。普濟禅寺始建于宋,為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刹,建築總面積約11000多平方米。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奇岩怪石很多。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龜聽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餘處。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島的四周有許多沙灘,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千步沙是一個弧形沙灘,長約3裡,沙細坡緩,沙面寬坦柔軟,是一個優良的海水浴場。夏天去遊覽,可帶上遊泳衣在這裡暢遊。
四,金剛手菩薩道場-江蘇狼山
狼山的開山祖師是僧伽(即大聖菩薩),是他在這裡開始奉祭大勢至菩薩(金剛手菩薩)。傳說當時狼山為白狼精占據,大聖菩薩僧伽與白狼精鬥法,以一襲袈裟遮遍全山降伏惡狼,白狼隻得讓出此山。并無私心的僧伽,在狼山上建寺(現叫廣教禅寺),為雖與觀音菩薩和阿彌陀佛齊名卻沒有自己道場的大勢至菩薩建了道場。從此這裡香火興起,成為佛教樂土。
狼山風景區位于江蘇省南通市南郊,是著名的自然風景區,由狼山、馬鞍山、黃泥山、劍山和軍山組成,西臨長江、山水相依,通稱五山。狼山居其中, 海拔109米,最為峻拔挺秀,文物古迹衆多,其他四山如衆星拱月,狼山成為五山之首。另外,狼山又是全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有“江海第一山”的美譽,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江南十景之一。
五,虛空藏菩薩道場-湖北鹿門山
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在無量菩薩中專主智慧、功德和财富。根據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所譯《虛空藏菩薩經》,虛空藏菩薩摩诃薩 為“一切香集”佛國的大菩薩,在本國遙見東方有大光明。這時虛空藏菩薩摩诃薩,聞佛語已歡喜踴躍,與八十億菩薩同時發聲而白佛言:‘世尊,我今渴仰欲見彼佛,今當承佛威神詣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禮觐供養聽受正法,亦為彼國諸惡衆生,說破惡業障陀羅尼。'"自然得到佛的允許和鼓勵。爾時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即以神力變娑婆世界,降鹿門山。
既是虛空藏菩薩本來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菩薩,但是他穿越衆佛國,最終來到這裡,他降下的地方就是鹿門山之香爐山。正是因為襄陽鹿門山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首次降臨之地,而且在此講經說法,鹿門山也有衆多虛空藏菩薩傳說,有鹿門寺、香爐寺、大教庵等,所以鹿門山被稱為虛空藏菩薩道場。虛空藏菩薩被贊三世諸佛第一輔臣,智慧、功德、财富如虛空一樣廣闊無邊,衆菩薩之第一者,唯除如來餘無及者。
鹿門山,原名蘇嶺山,有詩山、隐山、佛山之稱。在湖北省襄陽市城東南約15公裡處,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山。因漢末名士龐德公、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繼在此隐居而名聞遐迩,後人謂之“聖山”。鹿門寺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鹿門山是國家級森林公園,有《鹿門十二景》詩。
六,地藏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
九華山作為地藏菩薩道場而聞名于世。地藏菩薩俗姓金,原為新羅國(今朝鮮中部)王族,唐時渡海來到中國,幽栖九華山中,孤坐石室,以白土和小米為食,後置地構宇,形成一大伽藍。後世相傳金地藏是地藏菩薩示現,九華山遂以地藏菩薩道場著稱。
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内,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傳說因唐朝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挂綠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為“九華山”。九華山自山麓至天台峰,名刹古寺林立,文物古迹衆多,尚存化城寺、月身寶殿、慧居寺、百歲宮等古刹78座,佛像1500餘尊,藏有明萬曆皇帝頒賜的聖旨、藏經及其它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餘件。
七,彌勒菩薩道場-貴州梵淨山
梵淨山,得名于“梵天淨土”,世界最大彌勒金佛供奉梵淨山。明代《敕賜碑》中,對彌勒與梵淨山作專門記載,并稱梵淨山是“無邊法界,極樂天宮”。梵淨山彌勒道場有神奇的自然景觀相印證。在新、老金頂附近,常常可以看見奇妙的“佛光”和“幻影”,古人認為“佛光”和“幻影”就是“彌勒顯像”。從西路朝山古道的“拜佛台”遠看,梵淨山就呈現出三座彌勒像并列的景象:老金頂是彌勒坐像,新金頂是金猴朝拜彌勒像,三大主峰相連則是長達萬米的彌勒卧像。
梵淨山于2018年10月17日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2008年6月30日被評為中國十大避暑名山,中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網”(MAB)成員,同時也是第42屆世界遺産大會認定的世界自然遺産。2018年7月2日,中國貴州省梵淨山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世界遺産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
另有說法彌勒菩薩道場為浙江雪窦山。
八,除蓋障菩薩道場-國内無固定場所
除蓋障菩薩,又名除一切蓋障菩薩、降伏一切障礙菩薩、棄諸陰蓋菩薩,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密教胎藏界壇城(曼荼羅)除蓋障院之主尊,密号為離惱金剛,亦是不動明王。據《大日經》疏中描述:此聖尊“左手執蓮華,華上置摩尼寶珠,右手作施無畏手。此菩薩及諸眷屬皆是大慈悲拔苦除障門,正以此菩提心中如意寶珠施一切衆生無畏,滿其所願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