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憤圖強的成語故事及解釋?發憤圖強(拼音:fā fèn tú qiáng)是一則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論語·述而》,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發憤圖強的成語故事及解釋?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發憤圖強的成語故事及解釋
發憤圖強(拼音:fā fèn tú qiáng)是一則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論語·述而》。
“發憤圖強”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多指在長期的學習中所持有的一種精神,有奮發向上的意思,并能通過努力有所成就。含褒義,通常和“自力更生”連用。
故事:沈諸梁人稱葉公,他隻聽說過孔子是個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對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學生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子路雖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時卻不知怎麼回答,就沒有作聲。之後,孔子知道了這事,就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回答他‘孔子的為人呀,努力學習而不厭倦,甚至于忘記了吃飯,樂于授業傳道,而從不擔憂受貧受苦,自強不息,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年紀’這樣的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