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兩個部位瘙癢是疾病征兆?主講人: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王俊慧,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身體兩個部位瘙癢是疾病征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身體兩個部位瘙癢是疾病征兆
主講人: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王俊慧
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往往可以最直觀地告訴我們身體的變化,過敏了會起濕疹、皮炎,吃得太油膩會加重痤瘡……身體的一些小病小痛通過皮膚就可以顯現出來。其實,内髒有問題,皮膚也會發出警示信号。
說起皮膚,不得不說它是個“多面手”,屏障、調節體溫、吸收、分泌與排洩……它無時無刻不在工作。出了問題,也是有着多種多樣的表達方式,每一種都督促着人們查找病因,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瘙癢病因很多種成年人中瘙癢的患病率約為8%。在65歲以上人群中,瘙癢的患病率很高,至少50%的70歲以上人群長期發作令人煩惱的瘙癢症。
目前,各國對系統性疾病中瘙癢的流行病學報道不一,約10%~50%的患者都可發現潛在病因的系統疾病,比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内分泌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腎髒疾病、貧血或腫瘤。需要注意的是,實體瘤導緻皮膚瘙癢的幾率比較低;但在某些血液腫瘤、淋巴瘤中的發病率可高達50%~100%。此外,部分抗腫瘤藥物也會引起瘙癢。
肝膽疾病。瘙癢幾乎可見于所有種類的肝膽疾病,尤其是慢性膽汁淤積性肝病。高達69%的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都伴發瘙癢,其中75%的患者在疾病診斷之前就有了。
該類疾病的皮膚瘙癢病因尚不明确,可能與某些産物在血液或皮膚組織中的異常代謝相關。1.膽鹽:1967年,人們首次認識到這可能是膽汁淤積患者發生瘙癢的原因之一;2.組胺:組胺作為變态反應的主要介質,被視為膽汁淤積性肝病激發皮膚瘙癢的潛在緻癢原;3.阿片類物質:有學者認為,膽汁淤積患者中,阿片類神經遞質的增加導緻瘙癢發生。
有孕婦在妊娠中、晚期會出現皮膚瘙癢、膽汁酸升高等症狀,是妊娠期肝内膽汁淤積症的特征。這種病多具有家族遺傳背景,瘙癢首先出現在腳跖部位,很快出現泛發(蔓延速度較快)。多數患者伴有黃疸,分娩後一個月自行消退。但值得注意的是,膽汁酸的升高對胎兒生命存在威脅,一定要重視。
腎髒疾病。慢性腎病患者,尤其是處于進展期、晚期的人,常伴發嚴重瘙癢。臨床表現為全身或局部不同程度的瘙癢,好發于額部、項背部和前臂手掌部位,多與皮膚幹燥、免疫炎症、阿片類物質、血清鈣、磷水平的升高有關。若患者伴有甲狀旁腺功能亢進也會引發皮膚瘙癢。
貧血。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低于正常範圍下限的一種常見疾病。據研究報道,缺鐵性貧血患者中,約15%~20%可出現全身或局部性瘙癢,在補鈣或糾正貧血後,即可解除瘙癢。多數學者認為,瘙癢是由于體内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減少,皮膚組織出現營養障礙所緻。由于缺乏營養,皮膚容易幹燥萎縮,極易發生瘙癢。
有皮疹,查查内分泌皮疹分為兩類,一種是非特異性皮疹,如荨麻疹、濕疹、皮炎;另一種為特異性皮疹,多與内分泌、代謝障礙、腫瘤相關。這裡主要介紹一些常見的特異性皮疹。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是胫前萎縮性色素沉着斑,發生率約為50%。皮疹呈不規則圓形、卵圓形,有境界清晰的淺表損害,數目不等、雙側不對稱,無自覺症狀。
還有一種發生率僅為0.3%~1.6%的類脂質漸進性壞死,以胫前硬皮病樣斑塊為特征,可發生于任何年齡,20~50歲最為常見。其中,80%的患者為女性。
黑棘皮症也會導緻與糖尿病相關的皮疹,與血漿高胰島素水平升高所緻的胰島素受體缺乏有關。皮疹多表現為色素沉着斑片,好發于腋下、頸側及身體屈側,程度輕重不一。輕度僅為色素沉着和乳突增厚,重度包括黏膜、掌、跖的深度色素沉着和疣狀改變。惡性黑棘皮症最常見于胃腸道腫瘤,特别是胃腺癌。
與其他類型相比,播散型環狀肉芽腫伴發糖尿病及血脂異常等疾病的幾率更高。
高脂血症、甲狀腺疾病也會導緻皮疹。與高脂血症相關的有黃瘤病,比如睑黃瘤,皮疹性、結節性、斑塊性、扁平性黃瘤;與甲狀腺疾病相關的有胫前黏液性水腫,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的表現之一,皮損通常出現在胫前及足背,在雙側出現,形态不一。大樣本研究發現,通常在甲亢治療後皮損會有所加重。
出現皮疹,警惕是腫瘤皮肌炎多伴随腫瘤發生。其中15%~50%與惡性腫瘤相關,40歲以上患者的惡性腫瘤可能性大。經過原發腫瘤治療後,皮損可消退,如果有複發性紅斑,可能表示疾病複發。
男性皮肌炎患者多伴随肺癌、胃腸道腫瘤;女性患者常見于乳腺癌和婦科腫瘤,特别是卵巢癌。
10%~40%的急性發熱性嗜中性皮病與血液系統腫瘤相關,多發于老年人,出現大疱及潰瘍性損害(伴白血病),可累及口腔黏膜。
50%的壞疽性膿皮病與系統疾病相關,常見于關節炎(37%)、炎性腸病、副蛋白血症、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兒童患者可能是因為白血病(17.7%)和潰瘍性結腸炎(26.6%)。前列腺、乳腺、支氣管良性腫瘤也可見這類皮疹。
匐形性環形紅斑可以說是腫瘤的一大信号,患有惡性腫瘤的幾率為77%~82%,特别是乳腺癌、食道癌、肺癌。
獲得性魚鱗病常出現于腫瘤診斷後,比如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平滑肌肉瘤、乳腺癌、卵巢癌、宮頸癌等。經過潛在腫瘤治療後,獲得性魚鱗病可逐漸改善。
漸進壞死性黃色肉芽腫多出現在老年人的眼眶、軀幹和四肢近端,呈現不規則、暗紅色斑塊、結節,多伴随骨髓瘤、淋巴瘤。
副腫瘤性天疱瘡會導緻疼痛性黏膜損害、多形性水疱、苔藓樣皮炎,1/3的患者在皮損前已經确診有腫瘤。這種皮疹與血液系統腫瘤相關性強,如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等。
壞死松解遊走性紅斑多與胰高血糖素瘤有關,常見于絕經期女性,多發于孔口周圍、四肢末端,表現為皮損變化大、紅色斑片,後發展為環形、多環形損害。
需要提醒的是,皮膚病并不是小病小痛,是機體功能的一面鏡子。珍愛皮膚就等于珍愛生命。
來源:人民網
編輯;李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