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王維唐代著名的詩人和畫家,他的詩意境悠遠,意味深長,蘇轼曾雲: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鹿柴》便是代表作之一。
鹿柴,‘柴’通‘寨’,原指的是養鹿的寨子,在此指的是詩人隐居之地。
【原文】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反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譯文】山中空空蕩蕩不見人影,
隻聽得喧嘩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黃的微光。
【賞析一】
這是一首山水詩,描繪的是傍晚時分山林幽深靜寂的景色。
詩的前半部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空”字突顯了山的清靜,“但聞人語響”,通過聽覺感官的感受,襯托出山林的幽深,在視覺上是“不見人”,在聽覺上是“聞人語”,将人的感受與情境結合,人與自然融合為一體。
詩的後半部分,“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寫的是詩人返回到深山樹林之中,看到夕陽照在青苔上,初看與前半部分矛盾,詩人由于身處空山深處,造成視野狹小,無法看見行人,隻能聽到人聲。而後面卻又寫返回山中,給人感覺前後境界不一。仔細想,應該這麼理解:詩人應該看到天色漸晚,便起身往回走,因為在深山之中,視野不開闊,隻聽到路人的說笑聲,但不見其人,更加感受到空山的清幽,又不覺返身走回深山樹林中,便看到夕陽“複照青苔上”。
這樣一理解,全詩僅僅二十字,詩人内心感受卻經曆兩次轉變,由前兩句映射出的寄情山水發展到後兩句因空山景象而觸發的更深層次的情感。
這首詩應是其後期所寫,前期詩人熱衷政治、有遠大抱負,因安史之亂,詩人隐居山林,生活熱情沒有完全消失,對大自然有濃厚興趣。
此詩後兩句寄情于景,作者對國家未來、對自己的遠大理想猶如這夕陽餘晖複照“青苔”。并未完全心灰意冷,而是希望國家能像夕陽一樣仍能發光,自己仍能為國家建功立業、一展宏圖。全詩流露出詩人的一絲無奈。
【賞析二】
《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這首詩是《辋川集》二十首之一。王維的這首詩為我們描述了一幅美麗的場景:看不到人但能聽到有人說話,陽光照耀着青苔。不過有一點可要注意了,這裡的柴可不讀chai而是讀zhai(寨)。因為這是鹿柴王維辋川别業中的一個處所。
這首詩的第一句寫的是在空空的山中看不到一個人的影子。第二句寫的是雖然看不到人但是能聽到有人正在說話。這個和紅樓夢中鳳姐的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這首詩的第三、四句寫的是夕陽返照射入樹林深處,又有一部分光線落到青苔上面。組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深林神秘莫測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而青苔則事實實在在的在自己的眼前,草綠色的青苔、金黃色的溫暖的陽光交織在一起,多麼的溫馨、多模的和諧想來詩人此時定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總的來說,詩的前二句寫幽靜,因聲傳神;後二句寫幽深,以光敷色。
這首詩寫出了大自然的可愛、美麗,令人神往,突出了王維寫詩的特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充分表達了王維對山林生活的喜愛,同時也從側面說明了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其中第一句和第二句似乎有一些矛盾,其實不然這真是作者的高明之處。首先告訴你這兒看起來似乎沒人,但接下來又告訴你這兒有人說話的聲音,讓你在失望之後蓦地生出一份驚喜之情。
不得不說,這首詩确實是經典之作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