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需要這樣的文藝家⑭】
濮存昕:
把經典和藝德一起傳承下去
光明日報記者 李笑萌 姜奕名 劉陸
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排練廳的牆上,寫着“戲比天大”四個字,這既是北京人藝對藝術的永恒追求,也代表着幾代人藝人對藝術的敬畏之心。
濮存昕資料圖片
見到濮存昕時,他正在排練廳忙碌着。“對于演員來說,怎麼就戲比天大呢?戲沒演好,又不會出人命。其實就是為了觀衆心裡的那份期待,文藝的終極目标是為人民服務。”濮存昕用一句話道出了自己的藝術追求。這也是他對“文藝為什麼人服務”這個根本問題的回答。在他心中,戲劇創作是戲劇家與觀衆共同完成的,無論台下是掌聲、歡笑聲還是唏噓聲,他始終渴望與觀衆進行會心的交流。
1977年結束知青生涯考入空政話劇團,1987年調入北京人藝,幾十年間,濮存昕在《雷雨》《李白》《哈姆雷特》《茶館》《建築大師》等話劇作品中塑造了形色各異的人物形象,在大衆記憶裡留下《清涼寺的鐘聲》《一輪明月》《英雄無悔》《魯迅》等一批經典影視作品。他是人們熟知的表演藝術家,也是不斷打磨演技的攀登者,如何服務好人民,濮存昕的答案在一部部作品中。
一直以來,北京人藝都有着保留優秀經典劇目的傳統,随着《雷雨》《茶館》《洋麻将》《蔡文姬》等經典作品不斷迎來一批又一批的觀衆,濮存昕在舞台上的角色也在變換中豐盈。“當你看到每天劇場裡有那麼多觀衆看着你,你就會覺得舞台這個地方是神聖的,要用真實的表演去向他們彙報。”濮存昕說。
賦予作品新意、品質和時代内涵,讓觀衆每一次走進劇場都看到演員身上的進步,才對得起他們的支持。這是濮存昕一直在心裡反複琢磨的事。
2021年9月,北京人藝新排話劇《雷雨》在新落成的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曹禺劇場與觀衆見面。“1990年剛接過周萍這個角色,我是在表演自己的理解,把表演弄成了一個空殼,隻剩下情緒。2002年我演《雷雨》時竟有觀衆發笑了,我知道我沒有演好,沒把觀衆帶入到情境中去。”談及自己的不足,濮存昕毫不避諱。2003年,50歲的濮存昕退出《雷雨》劇組,但心中始終在揣摩着演繹這部經典的其他可能。經典該怎樣給今天的觀衆帶來新的啟迪?劇中的8個角色是不是也應該有當代诠釋?在這次的新排《雷雨》中,濮存昕的角色從少爺周萍變成老爺周樸園,他更是以導演的身份,帶着對舞台幾十年的理解和沉澱,為觀衆獻上了一部不一樣的《雷雨》。
“這次我們回歸到1934年最初未删減過的劇本,重新打撈出其中很多非常精彩的台詞,同時對劇本進行大幅删節,留下詩意的空間和浪漫的色彩,以此來深度挖掘人性,體現曹禺先生身上的人文關懷。”濮存昕娓娓道來,重新挖掘經典作品帶來的全新發現令他的聲音有些激動。為了這次演出,兩個月時間裡濮存昕和劇組在排練廳中一點點地摳着每一處細節,從一句台詞的情緒到一個動作的停頓,入了戲的他神采奕奕。在“戲比天大”四個大字映照下,排練廳裡每個人的神情中似乎都添了一分敬畏。
濮存昕的舞台人生已度過40餘年的時光,在這一方天地裡和青年演員們排戲、搭戲仍令他倍感珍惜。“年近古稀,再不做好傳承這件事,留着誰去做呢?”從老一輩藝術家手中接下一部部經典,更要把藝術的接力棒傳遞好,濮存昕覺得身上的責任很重。“手藝是劇院給的,得把它傳下去”,用濮存昕自己的話來說,他和劇院有着血緣關系。濮存昕對演員這個職業的最早感知來源于父親蘇民。蘇民是北京人藝的第一代演員,濮存昕從小就聽父親講述台上那些演戲的故事,跟着父親走進劇院的後台,領略戲劇世界的奇妙。“那時候演員卸妝用的是香油,化妝間飄滿香油的味道,甚至能飄到二樓來”,現在濮存昕還能記起“老人藝”的味道,戲劇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他的血液與肌體。
最近十年,濮存昕漸漸淡出熒屏,把全部心血傾注到劇場中。很多年輕的觀衆無法想象濮存昕曾經受觀衆喜愛到什麼程度,被跟拍、有觀衆自發要給他建立個人網站……這卻往往讓濮存昕感到恐慌,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我不需要”,甚至不惜傷了一些人的心。“如果喜歡我的表演,走進劇場就夠了。所以當時我勸那些年輕人要把時間都用在自己的成長上,要崇拜就要崇拜那個努力的自己,今天他們應該都長大了吧。”濮存昕話語真摯。
劇場裡的濮存昕從不擔心被人遺忘,因為戲劇人的舞台永遠是廣闊的,它可以沿着曆史、當下與未來無限延展,也可以跨越山河伫立在每個人内心。2021年8月,濮存昕用戲劇的方式為世界屋脊送去一份禮物——經典戲劇《哈姆雷特》在西藏拉薩上演。劇組演員全部是上海戲劇學院2017級西藏班的畢業生,這是他們正式參加西藏話劇團工作後的首次亮相。作為上海戲劇學院特聘教授,濮存昕用兩個月時間為上戲首屆本科表演西藏班導演了這部畢業大戲。他在“導演的話”中寫道:“30年前,我曾因林兆華先生導演的《哈姆雷特》成了好演員。”如今,他希望用這部劇,為22位來自西藏的孩子在通往好演員的路上鋪下一塊堅實的磚石,而這22位青年演員将成為豐富西藏百姓文化生活的一支有生力量。
濮存昕在心中始終放着兩把尺子,“縱向上,要和前輩比較我處在哪,我是不是‘青出于藍’了;橫向上,要看國内有哪些演員、劇目、劇團是該向他們豎大拇哥的,全世界又有哪些劇目是該學習借鑒的,有了這樣的視點就看清楚了自己的位置,也有了前行的方向,才能不辜負觀衆的期待”。
對濮存昕來說,演戲就是長久的修行,隻能不斷拾級而上,去跨越一道又一道的藝術門檻,去回應觀衆的期待。正因為如此,他始終在戲劇舞台上發揮着光與熱。
【短評】
作者:陳城
濮存昕,是一個中國文藝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字,也是中國觀衆心目中的老戲骨。說起濮存昕,人們就會想到《雷雨》《茶館》,想到《哈姆雷特》,想到他出演的多部話劇、電影、電視劇。
為什麼濮存昕能夠為人們所熟知、所喜愛?因為在他心中,戲比天大!回顧其戲劇事業,一部《李白》他演了30年,《茶館》他演了22年……對常人而言,30年重複一件事,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意志力;對濮存昕而言,他的心中隻琢磨一點——如何賦予作品新意、品質和時代内涵,從而得到觀衆的首肯和贊許。
這就是他備受觀衆敬重的原因所在。觀察當前文藝市場,雖然湧現出數量衆多的文藝作品,但獲得觀衆認可的好戲數量還不多。這是因為一些文藝從業者隻顧追求流量,忽視了文藝工作者的初心和責任。而活躍在舞台上的濮存昕幾十年如一日,心存标尺,精益求精,為自己所鐘愛的戲劇事業不斷挑戰自我,拾級而上,為觀衆奉上藝術精品,這才是真正的文藝工作者、人民文藝家!
中國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需要更多的濮存昕。廣大文藝工作者應以觀衆評價為标尺,為了觀衆心中的那份期待和贊許,不斷努力,在藝術實踐中真正理解和踐行戲比天大。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04日0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