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有很多被診斷為腸化的病人為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甚至有的人為此而得了抑郁症。
那麼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真的一定會得胃癌嗎?能不能治好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腸化?
什麼是腸化?
腸化,是胃粘膜腸上皮化生的簡稱,萎縮性胃炎發生後,胃粘液分泌就會減少,為彌補粘液分泌不足,胃黏膜層會進行自我修複,用杯狀細胞來分泌粘液,因這些細胞與小腸和大腸的杯狀細胞相似,故稱腸上皮化生。
簡單說,就是胃粘膜上長出了本該在腸道的細胞,也就是長錯了地方,它第一沒有發生異形改變,第二,它還是基本正常的細胞形态。
腸化之所以被稱為“癌前病變”,是因為:
1、胃黏膜腺體内的增殖中心受到緻癌因子刺激後,其未分化細胞發生基因突變,腸型基因開放,向着腸型細胞分化。若細胞繼續向不良方向發展,分化愈來愈差,最終發展為胃癌。
2、随着胃黏膜腺體的萎縮或壁細胞數量的減少,黏膜壁細胞破壞、腺體萎縮、胃酸分泌減少,胃内pH值升高,誘導腺體頸部幹細胞向腸黏膜方向分化,最終發生異型增生、胃癌。
但是這個過程非常緩慢,發展為異型增生大約需要10-15年時間,有的甚至終生都不會發生進展。
發生腸化的原因
目前對腸化發生的原因并不完全明确,但可以确定的因素有以下幾個:
1、幽門螺杆菌感染
目前認為幽門螺杆菌感染是腸化的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之一,長期持續存在的HP感染可使腸化發生風險最高增加9倍。
2、膽汁反流
膽汁酸還可以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刺激胃酸分泌,進一步加重炎症反應。
3、飲食習慣
主要原因在于亞硝胺,腌、臘、熏制、加工肉類食品、蜜餞類食品中的亞硝胺含量大大高于天然食物,攝入這些食物可導緻亞硝胺增多;
長期的高鹽飲食、辛辣刺激飲食、缺乏維生素飲食及奶制品飲食也是誘發腸化的因素。
4、年齡及性别
随着年齡的增長,腸化發生的風險也越高。年齡大于50歲、男性,是腸化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
5、胃癌家族史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發生腸化的風險較普通人高4-6倍。
6、肥胖、吸煙及飲酒
研究顯示,肥胖、吸煙及飲酒的人群明顯高于無不良嗜好及正常體型的人群。
與胃癌的關系
腸化隻有很少會變成胃癌,大部分都是伴你一生。
而且,從腸化變成的胃癌大部分并不可怕,它們叫做“腸型胃癌”,是可以通過胃鏡早期發現的,早期治療效果也好。
是不是容易變癌,重點不看腸化,而是看是否發生異型增生。
如何複查胃鏡?
病理報告“腸化”僅單純性、局限于胃局部、完全型的腸化,無幽門螺杆菌感染、體檢血胃蛋白酶原I和II正常、無明顯胃部不适臨床表現,定期2-3年做一次胃鏡檢查。
但“腸化”伴有下列情況時,建議每1年複查一次胃鏡。
- 病理報告示有不完全型腸化;
- 胃窦、胃體、贲門多部位“腸化”,即中度以上萎縮性胃炎;
- “腸化”同時伴輕中度異型增生病變(如果内鏡下有明确的病竈,警惕早期胃癌的可能,可選擇ESD手術進行幹預);
- “腸化”伴有幽門螺杆菌陽性;
- 定期測定血胃蛋白酶原I和II有下降趨勢;
- 反複中上腹不适對症治療不好轉;
- 直系親屬中有胃腫瘤病史。
胃粘膜腸化其實用不着憂心忡忡,對于中老年人來說,萎縮和腸化其實是一個“半生理狀況”,簡言之,就是老了大多都會發生;其次,它還算不上真正的癌前病變(異型增生才是),經過規範治療,一部分是可以逆轉的。
但是,由于它畢竟還是一個不好的病理狀态,為了穩妥起見,必須定期做胃鏡 病理活檢随訪。
關注我,更多胃腸道疾病問題一對一解答。
#向癌症說不##尋找真知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