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本情感簿
《心靈捕手》由著名導演格斯·範·桑特執導,于1997年上映,是一部經典的勵志片、劇情片。
電影的前半部分充斥着迷茫、憤怒、暴力和叛逆,但後半部分卻充滿了溫馨和愛,這種前後的反差,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感動了無數的觀衆。
故事圍繞着“問題少年”威爾展開,因為童年時期的遭遇,他抗拒别人的接近,拒絕袒露自己内心真實的想法,這并非是他冷漠,而是他對社會失去了信任,對人生失去了目标。
脫下“天才”的光環,我們看到的隻是一個渴望理解和被愛的“孩子”,就像電影中的台詞一樣:躲避和不信任,是因為曾經被應該愛我的人遺棄。
另外,尚恩和威爾之間的“對手戲”,是這部電影最值得回味的地方,尚恩的溫和、包容和理解,是威爾内心一直渴望的東西,他們的師生情也讓每一位觀衆真切的感受到人性的溫暖。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解讀這部電影背後的人文關懷及教育意義。
01“天才少年”的迷茫與自卑,用冷漠對待靠近的人
阿德勒曾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我們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的人和事,或多或少的對我們造成影響,而童年對我們而言,就像是種下的一棵樹苗,它能否得到足夠的水分和養料,直接決定着它未來的生長。
威爾是一個孤兒,這樣的身份對他而言是沉重的,但命運好像就是不願放過他,他先後被幾個家庭收養,不僅沒有得到想象中的關愛,反而迎來了養父母對他的辱罵和虐待。
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威爾是叛逆的,他抽煙、酗酒、打架鬥毆、偷車、甚至為了報複小時候欺負自己的男生而“襲警”。
威爾擁有驚人的數學天賦,他輕易的解開了藍波的數學難題,甚至其中一道題目就連藍波本人都用了2年的時間才解開。
藍波發現了他的天賦,将他從警局保釋,條件是和他一起研究數學并接受心理治療。
數學對于威爾而言是十分輕松的,所以他和藍波的研究工作十分順利,但在心理治療上,威爾表現出了明顯的抗拒。在每次心理治療前,他都會翻看書籍,利用強大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把心理學的流派和理論記下來,利用這項技能,威爾氣走了一個又一個心理醫生。
無可奈何的藍波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心理學教授尚恩。
第一次與尚恩的見面,威爾如往常一樣不配合,并且通過一幅畫去評價尚恩已故的妻子,使得憤怒的尚恩用手掐住他的脖子,警告他不要再出言不遜。
威爾甚至不敢承認自己對女友史凱蘭的愛意,不敢承認自己害怕史凱蘭會離開他。
看似惡作劇和冷漠的背後,其實都是威爾的迷茫和自卑,他用“不接受”的方式去對抗“不失去”,用自負去掩蓋自己内心的脆弱。
因為童年的經曆,因為孤兒的身份,他把自己的心鎖了起來。
02愛情、友情、師生情,勵志外衣下的人文關懷
泰戈爾曾說:如果你把所有的錯誤關在門外,真理也要被關在門外了。
沒人會懷疑史凱蘭對威爾的感情,她不停的提醒威爾帶她去見他的家人,就是想要早一點融入他的生活,通過認識和了解他的家人,更加深入的了解威爾本人,這本身就是一種表達的愛的方式。
史凱蘭是一個善良的、懂得包容的哈佛女生,當威爾帶她去見自己三個朋友時,史凱蘭不僅沒有任何的排斥心理,反而願意配合威爾的朋友說着惡趣味的粗俗笑話。都說愛一個人,就會愛他的全部,史凱蘭的這種愛屋及烏的表現,也證明了她對威爾不含雜質的愛。
和威爾發生争吵後,史凱蘭哭着對他說:“我知道你害怕,怕我不愛你,我也怕,但我願意試試...我想幫你,我想和你在一起。”
雖然威爾還是憤怒的離開了,但史凱蘭的痛苦和眼淚卻實實在在的印在了他的心裡,而史凱蘭的話,也第一次掀開了威爾一直以來的“僞裝”。
威爾有三個朋友,他們每天開着車到處閑逛、打鬧、喝酒,怎麼看都覺得是一群“酒肉朋友”,然而他們卻是威爾僅有的朋友,除此之外,再沒有和任何人來往。
他們雖然看上去吊兒郎當,但會在威爾與人發生沖突時,毫不猶豫的出手相助,朋友被哈佛男生奚落時,威爾也會挺身而出,用同樣的方式幫朋友出氣。
女友史凱蘭想見威爾的家人,威爾就帶她和三個朋友聚餐,因為對于威爾而言,朋友就是他的家人,甚至超過“家人”對他的意義。
威爾十分珍惜這份友情,再加上他的自我封閉與自卑,讓他不敢接觸新的事物,不敢邁出他的“舒适圈”,不願離開貧民窟。他甚至憧憬着和幾個朋友做一輩子鄰居,未來一起帶着孩子看球賽。
然而朋友查克卻是十分嚴肅的對他說:“我每天去你家接你,我們一起出去喝酒玩鬧,那很棒,但每次我敲響你的房門時,都希望你不在家,不說再見,什麼都不說,就是走了。”
威爾聽完,久久的沉默。
就連哲學家叔本華都說:一個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身邊的人比自己過的好。
但查克對威爾的友情,卻是打敗了人性自私的一面,鼓勵威爾積極面對生活,主動去創造更好的未來。
尚恩絕對稱得上威爾的心靈導師,在第一次見面被威爾冒犯之後,不僅沒有放棄威爾,反而主動敞開心扉,向威爾述說着自己和妻子曾經的經曆。
其實尚恩完全可以不理會威爾,雖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藍波,但通過電影我們也能看出,藍波和尚恩的關系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起碼二人的價值觀就是非常矛盾的。
所以,尚恩願意忍受威爾的诋毀和不尊重,是因為他發自内心的想要幫助這個迷茫的年輕人,幫助他走出童年的陰霾,讓他敢于追求自己渴望的幸福。
至于藍波,很多人會忽略他的存在,但不可否認,藍波花了5萬美金将威爾從警局保釋,給威爾找心理醫生,幫威爾介紹工作,這一切,都能說明藍波的無私和用心良苦。
一次威爾點燃了藍波的研究資料,藍波不僅沒有怪他,反而冷靜的告訴威爾他的無奈和惋惜,威爾擁有他夢寐以求的能力,卻一直在浪費這種能力。
藍波和尚恩一樣,從未想過從威爾那裡得到什麼,如果說藍波是希望威爾将來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那麼尚恩就是希望威爾将來做一個精神世界健全的,幸福的人。
一個鼓勵威爾追求物質滿足,一個幫助威爾實現精神富足,他們之間觀點的矛盾,并沒有影響他們各自對威爾的關懷和用心,二人傾注自己的時間、金錢和精力,隻是為了幫助他走出人生困境。
友情、愛情、師生情,在威爾迷途的人生道路上,給了他足夠的關懷和理解,不僅是在生活中給予威爾關懷,更在精神上給了威爾莫大的安慰。
而這,也正是“勵志”背後體現的人文關懷。
03隐含的教育意義拿破侖·希爾曾說:“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是始于自我認知。”
在藍波的眼中,威爾擁有驚人數學天賦,他不該當一個清潔工,在藍波的價值觀當中,威爾的天賦是不可以被浪費的,他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數學這個偉大的事業,盡可能的利用他的天賦去争取更多的榮譽和成就,去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才對得起自己的能力。
然而面對藍波的這種想法,尚恩卻提出的不同的意見,在他看來,人生不應該隻是這些名利,一個人的未來在哪裡,需要聽從自己的内心的選擇。
他們之間的争執,讓我想起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經典的教育片,電影中的馬修和尚恩的教育理念是一緻的,他們從人性出發,以人為本,尊重每個個體的想法,從内心出發,幫助學生重新認識自我,了解自我。
在這部電影裡,尚恩是一個“積極心理學”的傳道者,以共情的方式開啟威爾陷于自我保護的心門,使其重拾對生活的熱忱與真摯。
《溝通的藝術》中,有這樣一句話:人際溝通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自我坦露,有意向他人坦露關于自己的、重要的且不為人知的信息。
他們第三次見面時,兩個人玩着“瞪眼遊戲”,誰也沒有說一句話。尚恩正是以這種“交流”方式,默默的告訴威爾,自己不會強迫他,說與不說的選擇權永遠在他自己的手裡。
之後的見面,尚恩毫不介意的與威爾分享自己妻子的糗事,主動剖析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世界,讓威爾不斷加深對他的了解,從而漸漸卸下威爾對他的防備心理和抗拒心理。
很快,威爾把尚恩當成了朋友,毫無顧忌的與尚恩談論自己的愛情與性事,尚恩就是用這種不拘泥于形式的溝通方式,拉近了二人的距離。
電影中,尚恩與威爾的談話一次有七次,從這七次談話當中,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尚恩對威爾的關懷和包容,還能輕易的發現他對待威爾的态度,是充滿耐心的、真誠的以及自由的。
這,就是尊重和平等的教育藝術的體現。
《放牛班的春天》中有句台詞這樣說: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
最後一次見面,尚恩用自己的童年經曆,喚起了威爾對童年的痛苦回憶,但威爾早已習慣了逃避和掩飾,條件反射的想要用輕描淡寫的方式一筆帶過。
尚恩沒有給他再次逃避的機會,他溫柔而堅定的對威爾說:“那不是你的錯!”
尚恩不斷重複着這句話,整整十遍。
威爾也從開始的漫不經心,漸漸變的手足無措、變的憤怒,他痛苦的推開尚恩,但很快又被一句“那不是你的錯”徹底擊潰。
他終于哭出了聲,并主動擁抱了尚恩,伴随着他的眼淚,我們也看到了這個男人的重生。
這樣簡單的一句話,猶如擂動戰鼓的鼓槌,擊碎了威爾看似堅硬,實則脆弱的僞裝面具,而裸露在外的無助和痛苦,正是威爾最真實的一面。
當一個人願意正視過往,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就是一個人自我重鑄的開始。
而尚恩,無疑就是引導威爾正視童年傷害的人。
此外,電影中的藍波,也并非沒有可取之處,他雖然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忽略了自己内心的變化,對尚恩的“不成功”現狀加以抨擊,但不可否認,藍波在對待威爾的教育原則上是有閃光點的。
韓愈的《師說》有這樣一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藍波清楚的知道,自己為之努力了幾十年的研究成果,都不及威爾的靈光一瞬,但他仍是不遺餘力的向威爾傳授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這種無私的教育精神,亦是我們一直推崇的教育理念。
而更有意思的是,尚恩心理學教授的頭銜,在威爾面前同樣是形同虛設的。威爾可以通過“臨時抱佛腳”的方式“吓退”一個又一個心理治療師,甚至在第一次與尚恩的“交談”中,讓尚恩失去理智。
很滑稽嗎?并不是,這部電影其實是重新定義了“天才”二字,正如尚恩對威爾的評價一樣:“看着你,我沒有看到聰明自信,我看到的,是一個被吓傻的狂妄孩子。”
仔細想想,威爾其實很像我們上學時期,班上的頑劣學生,他們一樣不服管教,倘若老師與其講道理,一樣可以發現他們機敏的思維和善辯的口才。
尚恩與威爾的交流方式,也給了無數教育工作者一個提醒。
教育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授業者告訴受業者需要做什麼、應該做什麼,而是通過引導和交流讓他們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也是電影傳遞的關于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結尾
威爾的三個朋友,在他21歲生日的當天,送給他一輛汽車作為生日禮物,威爾嘴上說着“這是我這輩子見過最醜的車”,但嘴角的笑意和閃爍的眼神,依然讓每位觀衆都能輕易的讀懂他的感動。
藍波主動找到尚恩,放下了高高在上的姿态,想要向尚恩道歉,尚恩看出了藍波的來意,先一步開口說道:“我也是…”
緩和争執之後的尴尬,也維護了彼此的友情。
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威爾與朋友之間真摯的友誼,也見證了藍波與尚恩這對“老朋友”的和解。
尚恩也終于走出對亡妻思念的痛苦,解開了束縛,為自己安排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所以,救贖他人,同樣也是一個“自救”的過程。
電影的最後,威爾開着人生中第一輛車,在朋友和導師們的祝福中,驅車前往史凱蘭所在的城市。
我想,對于一個“重生”的男人而言,愛情,或者說幸福,就是最好的獎勵!
歡迎關注“一本情感簿”,及時了解更多精彩。
感謝閱讀!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