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避免低收入?作者:易之最近,央行官方微信号發布了一篇“工作論文”——《關于我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文章中提到“東南亞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這在輿論場上引發軒然大波,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怎樣避免低收入?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怎樣避免低收入
作者:易之
最近,央行官方微信号發布了一篇“工作論文”——《關于我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文章中提到“東南亞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這在輿論場上引發軒然大波。
其實,在公号推文的最後有這麼一句,“本文内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人民銀行,文責自負”,說明這篇文章并不是所謂“官方态度”,隻是一種個人的學術觀點。我們不妨把“東南亞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這句話還原到學術語境,探讨一下這句話的違和感到底從何而來,為何會讓很多人憤憤不平?
單純看這句話其實很難說它錯,但翻遍這篇論文,卻發現這句話缺少一個支撐,這個支撐恰恰又是文科教育裡最為根本的基礎——邏輯。邏輯是一個思維推理的過程,也是一篇論文之所以被稱為“論文”的關鍵。
比如東南亞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且不說這個前提是否成立)因為文科生太多,那麼就要問東南亞國家的文科生有多少?文科生達到多少是“太多”?文科生太多的“副作用”(假如有)是什麼?這些“副作用”是怎麼導緻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
這些問題在這篇文章裡都沒有體現,但隻有這些問題一一解答,才可以支撐起一個完整的邏輯鍊條,用來證明“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怪文科生太多”。沒有邏輯,隻有一個判斷句,那麼它可以是口号、情緒、觀點、态度,唯獨不是有說服力的“論文”。
有評論說,中等收入陷阱讓文科生背鍋,這是對文科生的貶低,體現了一種對文科的偏見。其實不必作誅心之論,有媒體采訪到,這篇文章的4名作者都是經濟學博士,都是廣義上的文科生,文科生歧視文科生,邏輯上很詭異了。其實這就像小說《圍城》裡曾引用過的那句“真理是赤裸裸”的,一句話正确與否,不在于它是刺耳還是好聽,而在于它是否經得起邏輯不偏不倚的檢驗。
就在這篇文章發表的第二天,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陸銘發表了一篇觀點相反的文章,相比之下就更有邏輯。比如陸銘舉例,在他研究中發現,“一個地方官員,如果他是在接受大學教育的時候,學的是社會科學和文史哲之類的這樣一個學科背景,那麼他所在的這個地方,科教文衛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就要上升1.3個百分點左右”。那麼,讨論“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怪不怪文科生太多”這個問題,陸教授的觀點顯然就更有說服力。
對于這場關于“文科生太多”的讨論,其實沒必要停留在文科生和理科生相互較勁的層面,無論文科還是理科,都不乏庸庸碌碌和改變世界的。該事件給我們更大的啟發應當是——觀點本身的意義是有限的,邏輯才更寶貴。
複盤我們很多學術交鋒、輿論讨論,很多時候症結都在于觀點太多而邏輯太少。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觀點,上至專家學者,下至廣場大媽,其實都可以說一句“這都是文科生(理科生)的鍋”。關鍵是作為公共讨論來說,理當提供一種嚴謹的邏輯論證,用以證明觀點的有效性。隻有這樣,讨論才是有價值的,讨論結果才有可能順着邏輯脈絡,被吸納為一種公共政策。
值得多說一句的是,這篇“工作論文”讨論的是人口轉型和經濟發展這一宏大命題,而越是宏大的命題,往往其中蘊含的要素也就越多元,邏輯也就越複雜,越難用隻有主謂賓的判斷句簡單定義。對于這種關系到千家萬戶、國計民生的大事,邏輯論證更要嚴謹、綿密。畢竟,在重大問題上一拍腦袋的後果将是無可估量的,而這,可能也是輿論對這篇文章反應劇烈的原因所在。(易之)
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