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食戟社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轉眼間,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大家不僅可以享受小長假帶來的惬意時刻還能吃到各種美味的粽子,對于南方朋友來說端午節會過得更加充實,像看賽龍舟、拜神祭祖等。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迄今為止,端午節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我國端午節在世界上受到了廣泛的影響,在端午節當天有很多不同國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慶賀,在2006年5月,國務院将我國端午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将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想必很多人的回答都是為了紀念屈原,其實這個說法并不準确。
屈原,名平,字原,但實際上他姓“芈”,并不姓“屈”。相傳,屈原倡導富國強兵,倡導舉賢授能,但是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而在屈原自盡後百姓聞訊趕來劃船撈救但于事無補,并沒有看到屈原的蹤迹。所以人們為了寄托哀思,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蕩舟于江河之上,後續逐漸發展為現在的賽龍舟。又怕江河裡的魚蝦将其屍體吃掉,就向江河之中投入江米團,後來就演變成了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在民間傳說中,除了端午源于屈原說外,還有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陳臨、越王勾踐等說法。但經過實際考察,這些故事傳說的誕生遠遠晚于節日的誕生,這些五月初五端午紀念先人的故事都是後人構造出來的,因為種種原因無法進行考證,這些先人的事迹又恰巧與端午節有所關聯,後人産生了”紀念先人”一說也是無可厚非的。
據考究,端午節其實溯源于上古時期南方吳越對龍的圖騰崇拜,因此端午節便有了龍的節日之說。相傳上古時期,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居住的吳越人,也就是彙聚少數民族的百越族人,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這天就有舉行以龍舟比賽為主的部落圖騰祭祀儀式。百姓們紛紛泛舟江上,迎接龍神從海上歸來,以期帶來幸福的生活,而這也是端午節劃龍舟溯源的另一說法。
其實總的來說端午節并不是為了紀念誰而來的,而是一個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它源于自然天象崇拜和神話信仰,因為5月5日正處于仲夏,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天,處于全年最“正中”的位置,人們一看到這麼大吉大利的天象,怎能少了祭祀?當然在先秦時代,農曆五月被稱為惡月,初五稱“毒日”,五月初五也是禳毒驅邪的日子。
到後來,由于地域性的差異,各個地區有了不同的習俗。如吃(甜鹹)粽子、賽龍舟、挂艾葉、喝雄黃酒等等。
文章最後想對大家說:“又是一年端午日,祝大家端午安康,願與家人一道過一個祥和、幸福的端午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