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将在10月10日迎來第601個生日。在這個新節點上,北京衛視聯合故宮博物院,推出十二集大型紀錄片《紫禁城》,并于10月2日起,每周六、周日晚播出。該節目以“紫禁城”為眼,以“變局”為切入點,站在大曆史的視角,選取中國600年曆史進程中若幹“變局”事件,在曆史的拐點中解讀得失,從千年中華文化中汲取中國智慧,以深沉思辨的目光,透過紫禁城來認識世界,也讓世界從紫禁城濃縮的600年中讀懂中國。同時,節目創造性地為12期節目量身打造了12首音樂主題歌,邀請不同特質的歌手進行多元化演繹,将曆史文化的綿長厚重寄于音符和旋律之間,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
三年潛心打磨 專家顧問保駕護航
一座紫禁城,半部中國史。《紫禁城》是北京衛視繼《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我在頤和園等你》《最美中軸線》等爆款節目後,推出又一款文化類節目。早在2018年《上新了·故宮》策劃伊始,《紫禁城》已同步啟動,總制片人兼總導演吳志勇表示,相比文化類綜藝,他更希望《紫禁城》以紀錄片的形式,在側重大曆史的基礎上兼具曆史觀的表達,同時借助新技術新方式,在保持厚重基調的同時,喚醒更多年輕人對于中國曆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和熱愛。“現在故宮在很多年輕人群體中是作為一個網紅打卡地出現的,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是因為一些電視劇而了解故宮,我們希望觀衆通過這部紀錄片更加深刻地了解真正的紫禁城,了解這座宮殿背後600年波瀾壯闊的曆史,而不隻是代表皇帝的宮廷,甚至就是帝王的後宮生活。”
為此,吳志勇帶領團隊“三年磨一劍”。在這三年中,團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閱讀、查史、調研、論證、策劃,用一年的時間從最基礎的故宮常識學起,期間無數次地踏入故宮“培養感情”,尋找曆史的痕迹與共鳴。
他們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浩如煙海的典籍卷宗裡埋頭鑽研,得到了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的大力協助。之後,團隊又花費一年時間撰寫腳本,不斷地建立、取舍、推翻、重建、打磨,采訪明清史學家、社會學者以及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書畫部、器物部、宮廷曆史部、考古部、展覽部、文保科技部、修繕技藝部、故宮學研究所、研究室、圖書館等各個部門的專家。故宮博物院專門組建了強大專家顧問團隊來協助案頭工作,三十餘位專家切實為内容的精準性、素材的全面性保駕護航。
而在拍攝層面,《紫禁城》更是拉起了一支近150人的大隊伍,故宮拍攝組、紀實拍攝組、曆史再現組三組隊伍齊頭并進,除記錄故宮建築、文物和不同季節天氣的故宮内外景,還先後去到南京、蘇州、太倉、杭州、湖州、福州、廈門、泉州、荊州、鳳陽、宜賓、景德鎮、威海、承德、懷來、赤峰、甘肅、青海、澳門等80餘個外景地拍攝紀實内容,以成就《紫禁城》宏觀着眼、微觀入手,從紫禁城走出去,再回到紫禁城的多維度表達。
而為了再現“曆史名場面”,主創團隊在橫店1:1仿建故宮的明清宮苑複現了諸多場景與故事,同時輔以原創插畫動靜結合,營造濃郁細膩的電影質感。
十二篇“變局”追史思辨
近幾年,以“故宮”為主題的文化類節目并不少見,不少節目更是因獨特的視角成為跨層破圈的爆款,在市場上不斷掀起“國潮”複古流。但《紫禁城》跳出了“故宮”的局限,将視野投向了更廣袤遼闊的中國。總制片人、總導演吳志勇解釋道:“我們這次以《紫禁城》為題,就是想突破‘故宮’這個概念,故宮在我看來有兩個層面的概念,一個是故宮作為博物院,一個是故宮作為一座宮殿。我們這部紀錄片做的不僅僅是一部故宮的紀錄片,而是一部關于中國的紀錄片。” 在主創團隊的理念中,紫禁城如一雙眼睛,似一個符号,更像一個中心舞台,當把它放到浩瀚600年曆史的坐标中去,便賦予了它“以城帶史,以城講國”的使命。
因此,“追史”,便成了這部紀錄片最重要的主旨。“這個追,既是追尋曆史,也是追問曆史。” 在紫禁城見證的這600年曆史中,很多事件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曆史的發展進程,這些事件的時代背景和前因後果是什麼?在大衆耳熟能詳的知識領域背後,還有哪些不為人知或熟知的細節?去尋根溯源,去提出疑問,并找到答案,這就是創作團隊攻堅的方向。而“思辨”,則是團隊創作的方法論,既是對曆史觀的塑造,也是對現實的啟發。通過對曆史的追尋與叩問,當代人能得出一個怎樣的結論?“這個結論不一定是我們這個片子給你的,但它能夠觸發每一個人不同的思考。”吳志勇如是說。依托紫禁城海量的文物和鮮被公開的曆史檔案,《紫禁城》揭秘曆史背後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細節,透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沿襲變遷,帶領觀衆一覽中國社會的演進和變革。
“隻有知來處,方知未來我們将駛向何方。”《紫禁城》以編年體的方式,用《王者》《基業》《遠路》《驚變》《際遇》《異象》《交融》《盛世》《思危》《圖存》《破曉》《新生》共12個篇章,12個主題,選了12個曆史進程中的“變局”事件和拐點,串聯起中國600年跌宕起伏的曆史,勾勒出中華民族這一路經曆的榮辱興衰和精神特質。
12位實力歌手唱響紫禁城之魂
在叙事結構上,《紫禁城》以故宮文物為依托,以建築帶故事,以故事塑人物,以人物見古今。而叙述得以完美呈現,則依托了目前電視屏幕端最高清的8K技術。8K超高清技術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盛宴,拓展了人眼所能看到的更多的想象空間,它不僅僅是一個具有引領性的技術概念,更是電視行業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重要創新指标。
在風格氣韻上,《紫禁城》厚重卻不沉郁,輕松中蘊藉深思,兼顧專業化和曆史深度的同時,在表達方式和觸達範圍上偏向年輕化、現代化和多元化,以期提高這部紀錄片作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破圈”,是主創團隊在追史和思辨這兩個維度之外,力求打造的第三個特質。“所以我們為每一集量身定做了一首主題歌,邀請了12位實力歌手來演唱。”
12首主題曲分别對應12集的主題,相對獨立,風格各異:譚維維的《城》、鄭雲龍的《潛龍勿用》、汪蘇泷的《在驚濤駭浪裡》、摩登兄弟劉宇甯的《千裡江山》、張碧晨的《字裡行間》、周深《光亮》、常石磊《四海》、張新成 周昭妍(Miumiu)的《榮耀天成》、黃齡的《敢》、劉柏辛的《白鹭思一騁》、戴荃的《破曉》、王力宏的《天地龍麟》,包含京劇元素、歌劇元素、流行風格、搖滾風格甚至說唱風格,頗具有實驗性。“我們不希望大家一想到曆史紀錄片的主題曲就是那種傳統的歌曲風格,想要改變就需要勇敢地嘗試。”吳志勇透露,在《紫禁城》的分集主題和腳本架構出來之後,他們就開始和音樂制作團隊深入溝通,根據每一集的主題和内容提煉每一首主題歌中想傳達的時代特質和曆史态度,并根據每一集的不同特質尋找相應的歌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接觸了不少于100位歌手,有很多是知道我們項目後主動想加入的。” 節目團隊對于歌手的選擇标準非常嚴格,除了積極正面的公衆形象,實力是最重要的指标——以“歌手”而非“流量”的标準去尋找演唱者,最後敲定的12位歌手,都是兼具正能量高水準的實力派。
音樂創作上,創作者和演唱者都需要對紫禁城有一定的了解,在研讀腳本的基礎上共同創作。如周深演唱的第六集主題曲《光亮》,作曲是《大魚》的錢雷;黃齡的《敢》,作曲陸虎曾創作《雪落下的聲音》;王力宏的《天地龍鱗》則由他本人作曲,除此之外,還集結了劉迦甯、唐漢霄、劉鳳瑤、喻江、苟璘、張洋、張燃等一批優秀的音樂創作者和策劃人,并得到了中國優秀的本土音樂公司太合音樂集團的鼎力支持。音樂方面,《紫禁城》團隊還邀請了好萊塢華人作曲家、曾制作了《功夫熊貓3》《神話》《我是誰》《紅番區》等多部電影音樂、獲得艾美獎最佳音樂大獎的王宗賢(Nathan Wang)來擔綱紀錄片的作曲配樂,希望整部紀錄片既有原汁原味的中國元素,又兼具國際化的視野和藝術表達。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楊文傑
編輯/弓立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