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生涯長分手,一樣分别兩樣情。”這是過去的歌詞,被我引出一句“一樣分别兩樣情,”用作我文章的半個标題。
對于語文語感不強的人(語感不好的人想象力會很一般),一看到這樣的句子,就認為“分别”是“分開——别離”的意思。殊不知“分别”還有“區别”的意思,如“分門别類”,就是“區别”、“區處”。
下面僅從語文語感角度出發舉例說明“一樣分别兩樣情”的“落點”在何處。
魯迅散文《秋夜》開頭:“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一株還是棗樹。”
先說“一樣分别”(你我他及所有人看《秋夜》的開頭的文字都是一樣的——沒有分【區】别。)
再說“兩樣情”(當年魯迅寫《秋夜》時是充斥着一種感情,而我們讀《秋夜》時又會産生(某)一種感情(共鳴)。從而導緻了衆多的教輔書及網上并廣大師生對《秋夜》開頭的描寫産生了相當蕪雜的“争鳴困惑”。——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不知“一樣分别”所造成的結果。
其實寫作有三種“句子格調”,簡稱“句格”,三種句格的層次由低級到高級分别(區分)為:常格,變格,破格。
而魯迅在《秋夜》開頭,就是用的“破格修辭”。為了對比學習的方便,特将《秋夜》開頭的常格變格與破格一同列出,也好讓大家知道當年魯迅在《秋夜》開頭為什麼要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的原故?
1.其常格(句)表現為: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棗樹。(大家看,這同小學生作文沒什麼兩樣,過于稀松平常。)
2.其變(句)格式表現為 : A——牆外有兩株棗樹,可以看見,在我的後園。B——牆外有兩株棗樹,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是參照物,A句參照對象的方向與魯迅的參照位置正好相反。A句表現的是“樹在後園裡”——這與原文意思不符。所以隻有B句成立。)
3.破格(句)表現: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一株還是棗樹。
(變格句直接說了“……有兩株棗樹”。這是變格句用了“主動結尾”(亦叫斬斷式結尾)所造成的“句子結果”:即已經交待是棗樹,不需要再說明它們是“什麼”樹了。
而破格句用的是“被動的結尾方式”(亦稱開放式結尾)。因為它隻說“有兩株樹”,但并未說明具體是什麼樹,所以後文要有交待。這就自然引出了“……一株是棗樹,另一株還是棗樹”的續語來。
如果魯迅不這樣寫,而是那樣寫:“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兩株都是棗樹”。這樣寫也成立,但它仍屬于“變格”修辭範圍,隻不過這一變格修辭已達“優良”品級,但還未達到“破格”修辭的高明程度。所以,導緻了魯迅的筆力更向前推進了一步,這才讓我們有機會看到傳世作文《秋夜》“出手不凡”的開頭。
通過上述有關修辭學的推演論證與比較,可以得出結論:《秋夜》的破格修辭手法異與常人,這使得其語言表現力得到了最大幅度的“突出”、“強調”與“提升”。
希望同學們從中吸取魯迅的寫作精華,并極積地投身到自己的作文實踐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