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經常聽父母跟我說,你就沒用功讀書,你要是用功讀書,肯定這次就能考一百分。
高中的時候,經常聽班主任跟我說, 你就是上課沒有用心聽講,如果用心聽講的話,這次模拟的成績肯定不止這樣。
大學的時候,導生跟我說過,你隻知道玩遊戲不用心聽課,如果用心聽課的話,肯定不會還挂科。
在早期工作的時候,領導跟我說,你工作就是還不上心,你要是再上點心工作肯定能幹的更好。
從小到大的我聽到了太多隻要你努力就能做的好類似的話,從小到大我也習慣了做家長眼裡的聰明人。即使不怎麼努力,但是依然在成績方面也還還能取得不錯的成績。
最早的工作中,我也曾很後悔當初為什麼沒有再努力一點,可能自己再努力一點,再努力一點,可能自己會進入名校,起點也會更高一些。但是後來長時間的工作中我發現,當我努力工作的時候也沒取得什麼好的結果的時候,我甯願更多的做一個不努力的聰明人,也不願意去一個努力沒有結果的笨蛋。然後讓我在工作的早期錯過了很多機會。
前兩天看到知乎的一個問題“在清華做學渣是什麼感受”
有一個清華學子匿名做出了回答:“我盡力了。謝謝大家。我真的盡力了,真的盡力了。可是什麼也沒有改變。什麼也沒有改變。什麼也沒有改變。” 作為父母為什麼就一定會覺得自己的孩子隻要去做就一定能做好呢?我初中時候的一個女同學,中考結束之後跟我進了同一所高中,分完文理科之後選擇了理科,她初中的成績比我要好。
上高中之後,我們在一個班級,關系非常的好,但是分完文理科之後,她的成績之一直在下降,其實我知道她每天都會學習到淩晨,但是他的父母總是覺得要麼她上課不用心聽課,要麼在家不夠努力。畢竟初中的時候成績那麼好,肯定是高中沒用功。後來她的成績不單單沒有任何起色,而且也變得越來越自卑。
我在想如果當時她的父母能少一些理所應當,多一些諒解和鼓勵結果是否會有很多的不一樣。為什麼非要讓一個十來歲的小孩擁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績下滑了,為什麼父母不幫忙找找問題,是學習效率的問題,還是一些主觀和客觀上的問題。對于孩子,我覺得鼓勵比指責來的更關鍵,十來歲的年紀内心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麼強大,也沒很多想象的那麼強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世上是有天賦這種東西的我曾跟我的父母聊過我的高考,我覺得我如果再努力一些,我覺得600左右基本上是我的極限了,我不會自大的認為我能考670,680。這個世界是存在天賦這種東西的。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這1%的靈感遠遠比99%的汗水重要.”
做一個運動員也好,一個歌手也好,還是繪畫和樂器,甚至是搞科研的。這裡面或多或少都是有天賦在裡面作祟的,繪畫可能通過練習和執着來改變這中間的差距,但是體育呢,科研,這些東西真的就是隻要努力我們的孩子就能夠做到的嗎?
《墊底辣妹》裡面有一個橋段,女主的弟弟被女主的父親寄予厚望,希望他成為一名職業選手,但是真正考進去棒球名校之後,他發現自己不管怎麼努力還是在做替補。
可能會有人覺得“你隻要努力就能做好,就是沒做”這是一句鼓勵和認同的話語。但是這裡面卻蘊含着太多的期待和希望。沒有幾個子女不想替自己的父母完成他們未完成的理想,但是當子女覺得他們已經很努力,但是離目标很遠的時候。這句話起到的作用,往往适得其反。
我的學業生涯中見到過一些,當努力了沒有好的結果的時候,被破罐子破摔的情況。我相信這個時代在當下,還是在無時無刻的發生着。
想到了之前陳道明在參加節目的時候說過的一段話“世界上沒這麼多主角,大部分人一輩子可能要甘于寂寞,甘于平凡。但是,不要打擊他們的努力”
最近《無名之輩》這部電影大火,誰也不能夠說裡面馬先勇不夠努力,沒有理想夢想。但是現實總是給他不斷地開玩笑。為了成為警察以身犯險,與歹徒肉搏,但是最後依然事與願違。
相較理想,坦然更重要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有結果。但是隻有努力過才會知道自己離理想有多遠或者多近。這就相當于一場遊戲,抽撲克的遊戲,一副撲克牌你每努力一次就可以抽一張,抽到大王才算赢,你可能需要抽幾十張,也可能隻需要抽一次。
作為父母更應該教孩子不單單是所謂的優秀,因為絕大部分的孩子滿足不了父母所期待的優秀。相比優秀而言,坦然更重要,坦然面對自己的不足,坦然面對自己的錯誤,不去追随别人的步伐,活出自己想活的樣子就好。
這個世界真的很大,作為孩子到也總會遇到一些人,家境更好,更聰明,學曆更高,甚至運氣更好的人。教會孩子這種坦然,這份甯靜。至少不至于在無節制的對比中,越活越累,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甚至自怨自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