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美國國旗被稱為“星條旗”,旗幟上面畫着五十顆白色的星星和十三道紅白相間的條子。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美國國旗就是“五十星旗”,很多二戰題材的影視劇和遊戲動畫也都使用了“五十星旗”。但鮮為人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美國國旗不是“五十顆星”。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6月14日,美國國會正式确定星條旗為美國的正式國旗,6月14日此後也就成為美國的“國旗日”。因為當時的美國隻有十三個州,所以當時的美國國旗是“十三顆星十三條子”,每顆星每道條子代表美國的一個州,參加獨立戰争的十三個州地位平等。
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美國對外大幅擴張領土,從一個大西洋沿岸國家崛起為地跨兩洋的領土大國。而随着領土的快速擴張,加入美國聯邦的州也越來越多。每當一個新的州加入聯邦,美國國旗上就要多畫一顆星和一道條子,這讓參加獨立戰争的十三個州感到不滿。
于是在1817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法案:美國國旗的條子此後固定為十三道,以此紀念參加獨立戰争的十三個州,而新加入美國聯邦的州隻在國旗增加星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聯邦的州一共有四十八個,因為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當時還不是美國的正式聯邦州。
1959年,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建州并正式加入美國聯邦,美國湊全了五十個州。因為二戰時期的美國是四十個州,所有二戰時期的美國國旗是“四十八星旗”。直到1960年7月4日,美國國旗才正式變成了現在大家熟悉的“五十星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