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民族主義音樂是19世紀民族主義音樂的延續,在20世紀新的社會、曆史背景下,各國的民族主義音樂出現了新的特征。20世紀的民族主義音樂相比于19世紀,和國家的民主運動沒有太大關系,作曲家們更多是處于自身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進行創作,作品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思想深度減弱的同時,也融入了20世紀音樂的風格特征。
俄羅斯在1917年爆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君主專制和資産階級反動政權,迎來了社會主義社會。随之而來的社會變革對這一時期的音樂創作形成了一定的影響。20世紀俄羅斯民族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是斯克裡亞賓和拉赫瑪尼諾夫。
一、斯克裡亞賓亞曆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斯克裡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tch Scriabin,1972—1915),俄羅斯鋼琴家、作曲家。
斯克裡亞賓
斯克裡亞賓生于莫斯科,父親是外交官,母親是鋼琴家。斯克裡亞賓5歲可以在鋼琴上即興演奏,8歲創作了一部歌劇,11歲開過鋼琴音樂會,16歲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和作曲,20歲畢業。但因他與作曲老師不和,畢業時隻有鋼琴學位,沒有作曲學位。1898年,26歲的莫斯科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教鋼琴。在1904年以後,斯克裡亞賓主要在國外生活,從事演奏和創作活動。
斯克裡亞賓的創作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1888—1900年。這一時期斯克裡亞賓主要體現的是對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繼承,無論是體裁還是風格,都跟肖邦十分類似。代表作品有:10首《瑪祖卡》(1988—1900)、12首《練習曲》(1849—1895)、24首《前奏曲》(1888—1896)、三首《奏鳴曲》(1892,1897,1897)、《♯f小調鋼琴協奏曲》(1898)、9首《瑪祖卡》(1899)、管弦樂前奏曲《理想》(1898)等。我們可以通過“瑪祖卡”這種體裁,對比一下斯克裡亞賓與肖邦的異同。
斯克裡亞賓:《瑪祖卡》全集
肖邦:《瑪祖卡》全集
第二時期,1900—1905年。由于俄國當時社會的動蕩和文化思潮的影響等原因,斯克裡亞賓在這一時期開始信奉“神秘主義”,他認為“物質世界終将毀滅,精神世界必将永生!”。他甚至基于自己的生日是12月25日,認為自己是“上帝”,認為自己是來“拯救世界”的。但在我看來,斯克裡亞賓這一時期好像有點精神問題。在這一時期觀念的影響下,他不再局限于小型體裁,他主要創作交響曲用來“拯救世界”,代表作品有:《第一交響曲》(6個樂章,1899—1900)、《第二交響曲》(1901)、《“神之歌”第三交響曲》(包括三個标題樂章:《鬥争》、《享樂》、《神的遊戲》,1904)等。
斯克裡亞賓:《第一交響曲》(6個樂章,1899—1900)
斯克裡亞賓:《第二交響曲》(1901)
斯克裡亞賓:《“神之歌”第三交響曲》(包括三個标題樂章:《鬥争》、《享樂》、《神的遊戲》,1904)
第三時期,1905—1915年。這一期間俄國爆發了多次革命,期間斯克裡亞賓認識了俄國革命家普列漢諾夫,普列漢諾夫是個明白人,在聽了斯克裡亞賓的神秘主義觀點後,馬上就指出斯克裡亞賓是“無可救藥的唯心神秘主者”。斯克裡亞賓其實是在當時俄國社會中的一類人的代表,這一類人因為俄國革命事業頻頻失敗,他們開始消沉、頹廢、渙散,甚至有一些人開始追求唯心的哲學思想觀念,斯克裡亞賓就是其中一個。在這一時期斯克裡亞賓的音樂創作更加具有神秘色彩。代表作品有:交響詩《狂喜之詩》(1905—1908)、《普羅米修斯》(又名《火之詩人》,1908—1910)、第5—10《鋼琴奏鳴曲》(1907,1912,1912,1913,1913,1913)
斯克裡亞賓:《普羅米修斯》(又名《火之詩人》,1908—1910)
斯克裡亞賓一生的創作風格是非常豐富的,早期是浪漫主義時期的肖邦風格,中期是類似于瓦格納和德彪西的風格,晚期形成了自己具有“神秘主義”傾向的音樂風格。
有一件事值得說一下,“神秘和弦”是斯克裡亞賓獨創的和弦,較常出現在他晚期的創作中。“神秘和弦”是用增四度、減四度、純四度疊置構成的和弦,斯克裡亞賓将這個和弦作為作品的調性中心,使得作品具有了無調性的狀态。
神秘和弦
斯克裡亞賓的創作十分具有時代感,他在探索了一種新的音樂風格的同時,在他的身上也能看到俄羅斯年輕人在那個混亂年代的困惑與迷茫。
二、拉赫瑪尼諾夫謝爾蓋·瓦西利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俄羅斯鋼琴家、作曲家。
拉赫瑪尼諾夫
拉赫瑪尼諾夫比斯克裡亞賓小1歲,1873年出生于奧涅格貴族家庭。拉赫瑪尼諾夫4歲開始随母親學習鋼琴,9進入彼得堡音樂學院,12歲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先後師從多位大師學習鋼琴和作曲。在學校期間拉赫瑪尼諾夫十分迷戀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所以在拉赫瑪尼諾夫後來的音樂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類似柴可夫斯基風格的作品。1891年和1892年拉赫瑪尼諾夫分别在兩個學校畢業,獲得鋼琴和作曲學位。此後開啟了他的創作生涯。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創作同樣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1891—1900年。拉赫瑪尼諾夫在這一時期主要從事鋼琴演奏和作曲活動,這一時期創作了《第一鋼琴協奏曲》(1891,1917)、獨幕歌劇《阿列科》(根據普希金長詩《茨岡》改編,1892)、《第一交響曲》(1895)、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悲歌三重奏》(1893)、鋼琴小品《♯c小調前奏曲》、聲樂作品《别唱吧,美女》、《春潮》等作品。這一時期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相對比較稚嫩,還處于風格的探索階段。他這一時期最著名的作品是獨幕歌劇《阿列克》,拉赫瑪尼諾夫因在紀念普希金誕辰一百周年的活動上指揮這部歌劇而獲得了很高的聲譽。
第二個時期,1900—1917年。拉赫瑪尼諾夫在這時期進入成熟階段,完成了他一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第二鋼琴協奏曲》(1901)、《第三鋼琴協奏曲》(1907)、康塔塔《春天》(1902)、歌劇《裡米尼的弗朗切斯科》、《吝啬騎士》(1904)、《第二交響曲》(1907)、交響詩《死亡島》(1909)、《鋼琴前奏曲集》(Op.23,10首,1902;Op.32,13首,1919)、《音畫練習曲集》(Op.33,9首,1911;Op.39,9首,1917)、聲樂交響詩《鐘聲》(1913)、無伴奏宗教合唱《約翰·茲拉托烏斯特禮儀》(Op.31,1910)和《通宵祈禱》(Op.37,1915)以及大量聲樂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是: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1901)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1907)
拉赫瑪尼諾夫:《鋼琴前奏曲集》(Op.23,10首,1902;Op.32,13首,1919)全集
鋼琴藝考常用曲目:拉赫瑪尼諾夫:《g小調前奏曲》(Op.23,No.5)
拉赫瑪尼諾夫:《音畫練習曲集》(Op.33,9首,1911;Op.39,9首,1917)全集
第三個時期,1917—1943年。1917年爆發了俄羅斯曆史上最重要的兩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拉赫瑪尼諾夫作為一個貴族子弟,對兩次革命有着不同的态度,在“二月革命”期間,拉赫瑪尼諾夫極力支持,甚至将自己音樂會的所有收入捐給軍隊。但在“十月革命”後,拉赫瑪尼諾夫卻十分茫然,這是當時俄國貴族階層和知識分子階層的普遍反映,十分耐人尋味。拉赫瑪尼諾夫在1917年11月離開了俄羅斯,最後去了美國,并在那裡度過餘生。這一時期他的創作很少,且整體藝術水準不高,代表作品有:為合唱與樂隊而作的《三首俄羅斯歌曲》、鋼琴《科列利主題變奏曲》(1931)、為鋼琴與樂隊而作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1934)、《第三交響曲》(1936)、《交響舞曲》(1940)。這一時期的作品雖然質量沒有之前高,但體現出了拉赫瑪尼諾夫對俄羅斯故土的情感和對人生内涵的思考。
整體來看,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創作基本上保持了西歐浪漫主義音樂和俄羅斯民族樂派的創作風格,并沒有受到當時的瓦格納、德彪西、勳伯格等人音樂風格的影響。
結語斯克裡亞賓和拉赫瑪尼諾夫能夠在20世紀這樣一個政治與社會動蕩、藝術思潮多元的時代,堅持浪漫主義音樂及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音樂風格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或許是由于兩個人都是鋼琴家的緣故,斯克裡亞賓和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作品的影響相比于其他體裁要更加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