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是一項長期性工作?新華社昆明9月27日電題:安置點的民族團結新鮮事,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民族團結是一項長期性工作?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民族團結是一項長期性工作
新華社昆明9月27日電題:安置點的民族團結新鮮事
新華社記者吳寒、丁怡全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縣城往北15分鐘車程的地方,坐落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福堂社區。社區不大,步行半個小時便能轉上一圈,但幼兒園、醫務室等設施配套齊全,這裡是2198名搬遷群衆的新家。
彜族、白族、傈僳族、藏族、侗族和漢族搬遷戶從雲龍縣内苗尾、白石、團結、檢槽等鄉鎮搬遷至福堂社區,開啟了平淡而幸福的新生活,這裡每天都發生着關于民族團結的美好景象。
25歲的彜族小夥子陸星鵬,6年前離開家人,前往福建、廣東讨生活。“在工廠上班雖然收入還可以,但始終沒有家的歸屬感。”陸星鵬說,去年底,他回到老家雲龍縣檢槽鄉,不久後,和父母一起搬到福堂社區。
也是在去年,經親戚介紹,陸星鵬認識了當時還在香格裡拉市打工的年莉,兩人聊得很投機,3個月後決定結婚。
但籌備婚禮時,陸星鵬卻發起了愁,不知道是該回老家辦,還是在福堂社區辦。社區裡大家民族不同,結婚風俗也不一樣,陸星鵬怕“突然辦婚禮,鬧了笑話”。
一次偶然的機會,陸星鵬向同住福堂社區的朋友透露了想在這裡舉辦婚禮的想法。一傳十、十傳百,幾天後,人們在社區裡見到陸星鵬都笑呵呵的,還有一些“熱心腸”主動開口,讓他“需要幫忙就說話”。
陸星鵬徹底打消了心裡的顧慮。今年1月,他和年莉在福堂社區舉行了婚禮。婚禮當天,來了400來人,除了兩邊的親戚朋友,還有社區内的各族鄰居。“他們很多不是彜族,但還是趕來祝我和妻子白頭偕老。”回想起結婚當天的情況,陸星鵬既開心又自豪。
現如今,陸星鵬和家人在社區裡開了小飯館,一家人其樂融融。生意雖時好時壞,但就像他的微信昵稱“陸一直都在”,陸星鵬希望一直在福堂社區生活下去。
白族大姐楊芳今年初從白石鎮搬到福堂社區,用借來的3萬元免息創業貸款,在社區裡開起了小賣部。小賣部不僅改善了楊芳家的收入狀況,還讓她在福堂社區結識到其他民族的姐妹。“兒子大學畢業後在廣西工作,女兒還在昆明實習,明年大學畢業。”楊芳說,雖然孩子陪在身邊的時候不多,但有這群好姐妹,她也不覺得孤單。
楊芳的丈夫因患塵肺病,幹不了重活。經政府安排協調,在福堂社區附近通過扶貧公益性崗位就業幫扶,找到了一份保潔工作。“他做保潔每月能掙1500塊錢,我們很知足。”楊芳說。
除去部分到外地上學的孩子,福堂社區還有160個小學生在果郎完小讀書。學校不遠,從福堂社區走過去隻需10來分鐘。“剛到校時,确實有些孩子不太注意個人衛生。”果郎完小黨支部書記尹繪美說,但孩子們學得很快,不久便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通過漢語普通話教學,不同民族的孩子成了無話不談的夥伴。在這裡工作了30多年,尹繪美對教學工作有着全面的思考,她說:“我們每個月舉行一兩次民族語言興趣班,孩子們在課堂上分享他們本民族的一些常用語,展現民族風采。”
天色漸晚,孩子們一天的學習告一段落;陸星鵬的飯館進入了每天最忙碌的時刻,他負責掌勺,妻子負責收錢;楊芳關上小賣部的門,約上在福堂社區結識的姐妹到廣場上跳舞。各民族的歌聲在廣場上空飄蕩,福堂社區的一天又過去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