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志2015年3月刊《來自海洋的饋贈》一文,作者:王傳崑)
據測量,各大洋海水的平均含鹽濃度為35‰(稱海水鹽度35)。這樣在江河的入海口區,在河水與海水交彙的地方,河水與海水之間便存在着含鹽濃度的不同,也就是含鹽濃度差。由含鹽濃度差而儲存的能量,便是海洋鹽差能,也叫濃度差能。據科學家估算,全世界海洋的鹽差能總儲量約300億千瓦,技術上可利用的儲量約為30億千瓦,其能量密度超過其他形式的海洋能。
鹽差能的表現形式很多,當前最受關注的開發利用方法是滲透壓法。當我們在一個水池中間隔一片半透膜(隻允許溶劑通過),兩側分别加入同量海水和淡水,開始兩側的水位相同。過一段時間我們會發現:因為淡水通過半透膜漸漸向海水一側滲透,淡水一側的水位會漸漸下降,海水一側水位會漸漸升高。當鹽度為35的海水與淡水分别放入水池兩側時,通過半透膜形成的滲透壓,可産生248米水位差,相當24個大氣壓。
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水位差——勢能推動水輪機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隻要繼續向海水一側加入高鹽濃度海水,使海水一側保持高含鹽濃度,淡水就會繼續向海水一側滲透,兩側就會繼續保持水位差,發電就會繼續進行。但由于鹽差能對于技術的要求比較高,難度較大,費用很高,多數科學家認為近期較難解決,所以目前在世界範圍内對鹽差能的研究也較少。據國外報道,近幾年,挪威、美國和荷蘭等開展了鹽差能發電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