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冷門小地方電視台的癖好?每年,這些電視台都會不定期整幾個畫風清奇的新聞資訊。
比如這個小龍蝦比賽:
妙手回春的神醫:
更有這種我不懂,但是大為震撼的沙雕新聞:
最近我還發現,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汪清縣滿河村電視台,報道了一場當地舉辦的“木耳杯”脫口秀大賽,參賽選手都是當地村民,觀衆也都是鄉裡鄉親。
在漫長的冬天裡,仗着與生俱來的口嗨天賦,這些老鄉們的副業其實是淘寶帶貨主播。
為了達到更好的直播效果,當地甚至曾經邀請著名脫口秀演員黃西前來,為當地的農民主播培訓。估計這個“木耳杯”大賽也算是期末考試了!
為什麼農民直播要說脫口秀,主要還是因為東北人的“種族天賦。”
在東北那片神奇的土地上,人均資深段子手、十級造梗大師、國家沒認證抖包袱專家,反正大家說脫口秀就是電線杆上挂暖壺——水平很高。
就拿脫口秀大會來說吧,這屆冠軍周奇墨,東北人,上屆冠軍王勉,東北人,而現在的脫口秀圈,東北人更是承包了至少半壁江山:呼蘭,東北人,王建國,東北人,李雪琴,東北人……
那麼問題來了,為啥東北人成了脫口秀的天選之子?這可能要從脫口秀的起源說起。
從底層,到舞台最初的脫口秀,可不是拿着麥克風在台上侃侃而談的樣子,而是起源于底層人民的生活方式。
18世紀的英格蘭地區,一家工廠旁的咖啡吧裡擠滿了身穿工裝,手上還沾點機油的工人漢子。下班不回家,除了能蹭咖啡吧裡的免費報紙外,主要還是想和工友們侃侃大山,放松一下身心。
然後你就會發現,每個月掙幾鎊的人,喝着幾便士的咖啡,談着軍費都動辄幾億英鎊的全歐洲風雲局勢。
他們讨論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吐槽萬惡的資本家加時不加錢,埋汰衣冠楚楚的内閣大臣們屍位素餐,一言以蔽之,噴,應該算是當時的鍵盤俠了。
除了時事政治外,男人嘛,懂的都懂,也會讨論一些誰家小媳婦長的俏,誰家大姑娘長的俊的下三路話題。
這就是脫口秀的雛形,也奠定了歐美脫口秀講政治,主要是噴政治人物,以及講顔色段子的内容基礎。
不過,雖然脫口秀起源于英國,但真正發揚光大還是在美國。随着一部分英國人遠渡重洋去淘金,這種生活方式也被帶到了美國。
20世紀初,随着通信技術的發展,這種大家喜聞樂見的聊天形式,被搬到了廣播上。但最開始,節目隻有一個主持人一個專家,一期節目就聽兩人在那輸出,一點都不接地氣。
随着電視技術發展,這種節目形式變成了談話類節目,還有了一個專門的名字----talkshow,音譯過來就成了脫口秀。
說到底,脫口秀也隻是一種電視節目形式,其實像魯豫有約,康熙來了這種,才是傳統意義上的脫口秀。
而我們現在說的脫口秀,更接近于另外一種表演模式,就是一人在台上講段子,叫stand up comedy單人站立喜劇。
我大膽揣測,最初脫口秀節目進入中國市場時沒翻譯好,然後就這麼将錯就錯了叫了下去。
單人站立喜劇,或者站立喜劇,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西式單口相聲。而内容上也延續了咖啡吧裡的經典内容,政治和顔色段子。
政治人物依然背負着被調侃揶揄的重要使命,就像當年川普是美國人民的歡樂源泉一樣,顔色段子就不解釋了,大夥兒是真的愛聽。
但是後來脫口秀搬上銀幕了,觀衆年齡段廣了,總不能讓電視機前的小朋友天天聽顔色段子吧?
所以内容上有所收斂,顔色段子變成了搞笑段子;政治相關的内容沒變,仍然變着法的怼總統。
這樣,脫口秀終于能登大雅之堂了,久而久之變成了一種表演形式,也帶火了不少脫口秀演員。
比如有“脫口秀之王”之稱的約翰尼·卡森和美國國民級脫口秀演員傑瑞·宋飛,如今我們比較熟悉的是脫口秀演員是吉米、柯南和崔娃,而且崔娃還上過新聞聯播。
在國内,脫口秀其實也經曆了一個非常類似的過程,這裡,不得不提東北。
在東北生活過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那裡的冬天實在是太冷了,如果說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話,那東北的十二月冬風,就似青龍偃月刀了!
尤其是農村地區,這麼冷,啥農活都幹不了,10月份就開始貓冬,直到第二年4月才能開始務農。
在這長達半年,寒冷又沒事幹的農閑時間裡,坐在炕上唠嗑這項活動,在人民群衆喜聞樂見榜上排名第二。至于第一,無非就是小兩口關起門來探讨生命的大和諧。
不過,可别覺得唠嗑就是家長裡短,道聽途說,這也是一項很有技術含量的活動。畢竟,一整天的時間都要耗在裡面,這磕得唠得有意思,得整些好笑的玩意兒啊!
久而久之,一代傳一代,東北人的唠嗑技巧不斷叠代,所向披靡。直到後來出現了在台上表演的“脫口秀”,東北人才發現,好家夥,這脫口秀和唠嗑,不就差一個炕麼!
它們都曾是“下裡巴人”其實很多藝術形式都來自于民間,比如探戈。一提到探戈,腦子裡全是國标舞,阿根廷國粹,《聞香識女人》,這種高雅大氣的詞。
可實際上,當年探戈竟是水手和失足婦女用來調情的。
探戈起源于美洲中西部,19世紀,大量歐洲和移民湧入阿根廷,但是移民來的太快,還沒來記得找到投靠的地方,所以很多人被滞留來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裡,坐船來的移民就把碼頭附近的酒館當成了集散地,在這裡縱情聲色、借酒澆愁。
人一多就亂,再加上碼頭常有水手進進出出,就更亂了,雖然稱不上是貧民窟,但從人員構成來看确實不是啥高端地方。跳探戈的大部分是流浪漢,水手,通緝犯和失足婦女。
而且跳探戈需要男女身體緊緊貼住,腿勾來勾去,所以當時一些保守“上流社會”非常反對,認為這太羞恥,太粗鄙了。
但探戈卻被大洋彼岸,奔放熱情的法國全盤接受了。畢竟人家文藝複興也搞了,啟蒙運動也安排了,還會嫌它過于開放?這個好!這舞激情澎湃啊,接着奏樂,接着舞。
于是,這種發源于阿根廷的舞蹈,在法國流行了起來,最後傳入歐洲,成為了國标舞之一,被大衆所接受。
除了探戈,布魯斯這種音樂流派的形成更是草根到不行。布魯斯又叫藍調,英文叫blues,除了有藍色的意思外,也可以翻譯成憂郁悲傷。
所以最開始的布魯斯也被翻譯成悲歌,怨曲,反正怎麼陰間怎麼來。
也合理,布魯斯前身是一種非洲古老的民歌,而這種民歌一般都是死了人,棺材從教堂擡出來時唱的,說白了就是哀樂。
後來一部分黑人被三角貿易販賣到美洲做奴隸,過着極其悲慘的日子,每天就借着這種老民歌抒發心中的苦悶。
再後來,南北戰争爆發,奴隸制廢除,黑人在美國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翻身農奴把歌唱,那必須要唱點好聽的;而酒足飯飽思淫欲,這藍調就開始唱愛情了。
當時的一些歌手開始有意識的發展這種音樂,并且在内容上加入了更多的主題,比如自由、生命。不過布魯斯畢竟來自黑人,種族問題并沒有讓布魯斯達到人盡皆知的地步,直到出現了一個人——貓王。
貓王非常喜歡布魯斯,在他影響下,布魯斯黑白通吃,在美國遍地開花,成了主流。後來布魯斯又融合了不同風格的音樂,形成了更多音樂流派,R&B、搖滾、甚至是說唱都和布魯斯有着很深遠的關系。
類似草根崛起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有種音樂流派叫做“船工号子”,就來源于勞動人們幹活時喊的口号;評書的“原型”是街邊說書人,雜技的原型,則是街頭賣藝。
說到這裡,我還挺感慨的。
原本說到藝術,我一直覺得高不可攀,不食人間煙火,但真正追溯了起源,我才發現,原來它們就來自于我們身邊,再平凡不過的生活。
鄉下大嬸過年用的剪紙畫,鄰家大叔替侄子雕塑的小牛,街頭吸引小孩的拉洋片……我覺得,這些沾染着生活氣息,脫胎于柴米油鹽的創作,一樣可以被稱之為藝術,民間藝術。
藝術來源于來自生産和生活,又總會回歸到生産和生活。
我開頭提到的吉林滿河村,45戶100多口子人裡,就有35個淘寶主播,差不多每戶都有。為了避免“内卷”,各家賣的産品還要錯開。
比如那場鄉村脫口秀裡,入圍決賽的選手中,有在淘寶直播賣蜂蜜的、有賣辣白菜的、也有賣當地大米的。
實在沒有貨源的,每天支着手機對準自家後院兒拍“蹓跶雞”——弄好了一個月也能賣好幾隻。
就像當地書記說的那樣,老爺們掙個煙錢,寶媽們掙點化妝品錢。
過去在喝酒吹牛打麻将中渡過的漫長冬天,如今還加上了直播,就像當地一位主播大爺說的那樣,“想攢個局,都沒人搭理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