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珊珊三丫頭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愛美食的駐足點。
今天繼續廣州的小谷圍島的行程,珊珊三丫頭參觀完整“南漢二陵博物館”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前面的文章《廣州這投資3.2億景點,證“三朝古都”中的南漢,為何遊客稀少?》),然後,又一次折回了南漢二陵博物館的“漢風唐韻,五代南漢曆史與文化”展廳,細細品味 “鎮館之寶”的展品:南漢開國皇帝劉岩的康陵中的“哀冊文碑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前面的文章《廣州這座“皇陵”被盜多次,卻留下一物品,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之後,珊珊三丫頭繼續在展廳内閑逛,看還能不能有“特别”的發現。“南漢二陵博物館”作為一座依托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開國皇帝劉岩康陵和其兄劉隐的德陵建築的博物館,肯定有許多曆史的珍貴“資料”存在。走着走着,發現展廳内多處分布展示着一些“鬼面瓦” ,第一眼這些“鬼面瓦”:雙目怒視、兩耳聳立、張口突齒,呈現一副兇猛狀……猙獰而具有神秘感,腦子裡一下子想“鬼面具”,心想:這是吓唬人的嗎?
瓦,是一種建築附件,在屋頂上加蓋片狀物,一般是尖斜式屋頂的房屋使用。在我國古代建築所見到的,覆蓋着建築檐頭瓦筒前端的遮擋,被稱為瓦當,這就是“鬼面瓦”的前身。
“鬼面瓦”為什麼會出現?中國古代建築多數是木質鬥拱結構來支撐房屋頂部,使用“瓦當”可以起到保護木制屋檐免受風吹雨打,從而延長木制房頂的房屋使用壽命。事實上,那些沒有任何圖案的“素面瓦當”就完全能勝任此項功能。但,随着時間的推移,瓦當卻漸漸成為“等級地位”的标習物,成為了“貴族與皇權”的彰顯,于是,才慢慢在瓦當上出現了某種“禮制”、“崇仰”等含義,才慢慢在瓦當上出現豐富的紋飾圖案,這些圖案包括:反映日常勞作的場景、動植物圖案、圖騰、文字……等等,這時,瓦當除具起到保護作用外,還具有美化建築物的作用,同時也是一個曆史時期的社會生活。
“鬼面瓦”是怎麼樣出現的?珊珊三丫頭在參觀的過程中,發現這些“鬼面瓦”的圖案更像是“獸面”。中國古代用“獸面”作為瓦當的紋飾,起源于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并在此基礎上變化而形成,所謂“饕餮”一詞,為族群貪得無厭者和周鼎所見的一種藝術獸面紋飾之稱。可以說,“獸面”紋樣作為裝飾在我國的使用是源遠流長,在商周陶器、青銅器、戰國墓葬的棺椁兩側、漢代畫像石上等都曾出現過獸面裝飾。
最早的“鬼面瓦”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珊珊三丫頭在參觀的過程中,每一個“鬼面瓦”都有标注出土的地點及時間。獸面作為瓦當的主題紋飾,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最初是圓形和半圓形制。燕下都獸面紋瓦當,多為半面瓦當,紋飾繁缛複雜,仍留有商周青銅器遺韻,獸面猙獰而具有神秘感。
“鬼面瓦”是怎麼發展的?珊珊三丫頭在參觀的過程中,展示的“鬼面瓦”多是唐朝及五代十國時間。其實,在秦漢時期鬼面瓦當并不多見,多為寫實的動物紋以及由旋曲紋組合而成的雲紋和葵紋;漢朝時最多的是“四神"瓦。魏晉時期的“獸面瓦”當使用時間較長,大約從東晉早期一直延續到南朝中晚期,在各城遺址出土了很多;到了隋唐時期,“獸面紋瓦”當逐漸增多,以塊面結構刻畫獸面,現在在展館内看到的多數是這一類。唐中晚期還出現了青掍瓦當和琉璃瓦當;獸面紋瓦當在這一時期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兩宋及遼、金、西夏獸面紋瓦當逐漸廣泛流行;到明清,出現一些“虎頭瓦”、“貓頭瓦”。
今天,因為現代的建築特點,除特别的場合,是很難再見到“鬼面瓦”。所以能夠在南漢二陵博物館看到這麼多“鬼面瓦”,也是對曆史建築知識的一次補充。“鬼面瓦”的産生、發展、繁榮與衰落,受建築的發展影響,而瓦當當面上設計的紋樣,不會脫離那個特定時代社會觀念的制約。
用“獸面紋樣”作為“鬼面瓦”,不僅僅是為了裝飾與觀賞,而是出于對自然力的崇敬。建築物頂部的“鬼面瓦”,現場參觀中感覺其造型更接近于虎頭,其實也是吉獸紋之一,象征威猛、勇敢、公正,取之震懾、辟邪、降惡之用。而“鬼面瓦”最終表現出來的狀态,與當時的技術發展和文化特征是息息相關的,非常值得喜歡藝術與建築的人們研究。
那麼,你有來過廣州旅行嗎?你有來過廣州小谷圍島上的“皇陵”博物館:南漢二陵博物館嗎?在博物館内,最吸引你的是什麼?你有在衆多的展品中,你是否留意到“鬼面瓦”?你是否能體會當時所展現的社會生活?你有沒有被那些猙獰而具有神秘感獸像吓到?歡迎大家留言分享哦!本文是版權作品,未經珊珊三丫頭書面授權,嚴禁搬運、轉載、洗稿。如需轉載,請與作者珊珊三丫頭聯系,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