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dit:銳景創意
輕如暈車感冒,重到癌症,五勞七傷都會讓人不适。最初醫生認為疾病是上帝的怒火或惡魔的業障。但希波克拉底和蓋倫修正了這種荒謬的說法,其理論認為人是因為體内四種基本物質的失衡而患病,分别是血液、黏液、黑膽汁和黃膽汁。文藝複興時期的醫學家帕拉塞爾蘇斯是第一批認為疾病來源于外界環境,而非産生于人體内部的人之一。
如今我們将疾病分為兩大類:傳染性與非傳染性。傳染性疾病由如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病原體引起。這些病原體可以通過我們呼吸的空氣、攝入的飲食或者皮膚上的傷口侵入人體。舉個栗子,假設你周圍有人感冒了,他在咳嗽時可能會用手捂住口鼻,然後在觸摸門把手,這時感冒病菌就會轉移到門把手上。病毒有時會在門把手上消失,但更可能會轉移到下一個碰到門把手的人手上。如果他吃東西前忘了洗手,那麼病毒就輕而易舉地進入了人體。
但也并非所有侵入的病原體都會緻病,因為我們本身有能夠抵抗外來緻病因素的免疫系統。然而一般情況下,病原體比免疫系統有适應能力更強且進化更快,這就意味着病原體在和免疫系統的角力中占據上風。病原體可以潛伏在身體的健康細胞内躲避免疫系統的偵查。另外,因為一些人免疫系統已經衰老,因而他們難以抵禦外來病原體。
而非傳染性疾病則不是由病原體引起的,且不能在人群中傳播。這類疾病更多的是環境、生活方式和遺傳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皮膚癌通常是人們在陽光下直射太久卻沒塗防曬霜所緻,這就是所謂的環境因素。而心髒病之類的疾病可能是由久坐的生活方式或不良的飲食習慣引起的,但也可能是疾病家族史所緻。雖然我們對改變自己的遺傳基因束手無策,但仍然可以防患于未然。重中之重是堅持健康規律的飲食和運動。此外,我們還可以規避可能接觸到的如香煙等隐患。
本文譯自 howstuffworks,由譯者 lnm 基于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