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張澤炎)據國家文旅部發布數據,從5月1日-5日,全國共計接待國内遊客1.15億人次,實現國内旅遊收入475.6億元。5月5日,攜程綜合大平台相關數據發布《“五一”旅遊市場複蘇大數據報告》。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國各地旅遊消費的需求集中爆發。
5月2日,江蘇南通,衆多進行短途遊、本地遊的遊客來到南通洲際綠博園,暢遊梯田花海、沙生植物館等美麗景觀。 圖/視覺中國
5天總人次破億 疫後首個旅行高峰
5月5日,國家文旅部總結數據顯示,5月5日當天,全國接待國内遊客1023.1萬人次,實現國内旅遊收入43.3億元。綜合5月1-5日,全國共計接待國内遊客1.15億人次,實現國内旅遊收入475.6億元。
長達5天的假期,成為旅遊市場複蘇助推器。攜程總結數據顯示,在4月29日預訂4月30日-5月5日出行的交通訂單(含機票、火車票、汽車票、用車),對比4月1日-4月23日期間預訂4月24日-4月29日交通出行訂單量,增長幅度超過130%。
其中,4月29日當天,預訂4月30日-5月5日出行的機票訂單量,對比4月1日-4月23日期間預訂4月24日-4月29日的機票訂單量,增長51%。
疫情影響下,自駕成為許多遊客出行的最主要選擇,帶動省内遊、短途周邊遊快速發展。統計顯示,“五一”攜程租車預訂單已恢複至去年同期水平,并且還有10%左右的增長。其中,無接觸的在線租車成為熱門選擇,目前,攜程與供應商合作已可以提供20萬台車、3000多款車型,覆蓋境内700多個熱門城市與目的地、5萬多個取車門店。
“旅客們的旅行熱情,之前一直被疫情壓制。但其實早在2月,我們通過攜程機票爆發性的搜索數據就發現,大家對‘五一’小長假就充滿了期待。”攜程相關負責人表示,“與此同時,近階段仍是國内旅行價格最好的時間段,價格實惠,各平台也推出了涵蓋衆多旅行産品的優惠活動。”
“比如,截止到4月25日,上海-深圳機票價格同比降低13%,上海-成都同比降低29%,上海-重慶同比降低33%,上海-三亞同比降低19%,廣州-上海同比降低35%,深圳-成都同比降低33%。”上述負責人介紹。
成都、三亞、上海受青睐 “後浪”成旅遊主力軍
從目的地看,攜程總結報告顯示,成都、三亞、上海等城市成為各地旅客最青睐的幾個目的地之一。
“我們跟蹤了三亞、上海、南京、廣州、昆明、杭州、貴陽、西安等城市的旅行情況,這些城市的旅客愛去的目的地,均包含了成都、三亞、上海這三座城市。而這三座城市,近期也一直在力推相關的旅行産品。”攜程相關負責人稱。
以上海為例,近期為了迎接上海發起的“五五購物節”,攜程将通過旅行直播新玩法、安心遊聯盟新保障、優惠券 産品補貼高性價比等各種模式,為上海消費者補貼10個億,這些優惠措施将從5月初密集釋放到6月,線上線下全覆蓋。
此外,今年“五一”期間,自由随性的年輕人群成為旅行主力軍。結合攜程省内跟團遊、自由行産品的訂單情況看,90後、00後占比超過一半,超過70後等“前浪”。其中,90後、00後的人氣目的地有九寨溝、成都、張家界、上海、蘇州、三亞、北京、重慶、常州、荔波、長沙、安徽黃山等。
5月4日,江蘇蘇州,五一小長假期間,蘇州博物館延長開放時間,為遊客開啟夜遊活動。 圖/視覺中國
與此同時,“五一”出現多種國内旅遊新方式,全新開發上線的一些産品受到“後浪”群體的青睐。據攜程“主題遊”平台統計顯示,徒步登山、戶外、房車、越野、露營、旅拍,在“五一”主題遊産品中在線浏覽預訂人氣領先。
預約制成主流
與往年“五一”小長假不一樣,今年五一國家對景區提前發出了完善預約制度,接待量不超過30%最大承載量等要求,“不預約,不出遊”成為今年五一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報告顯示,假期前,不少景區都提出了提前設置客流額度,超出不售票的要求,使大量遊客提前通過攜程等在線旅遊平台訂票。攜程門票數據顯示,超過4000家景區已可以在攜程預約預訂門票。假期前三天,通過攜程預約景區門票的人數相比清明增長176%,相比去年五一同期,門票預約人數也恢複至50%左右。
今年五一與往年另一個不同是,根據攜程總結數據,今年的“爆款”普遍集中在“高品質”和“安心遊”産品上。
數據顯示,“五一”期間省内自由行人氣持續複蘇,5鑽高端産品占自由行訂單總量的70%以上。省内“新跟團”産品在疫情背景下也相對更受歡迎,以攜程主打的私家團為例,上線産品超過1500條,平均每團約2到6人,“五一”訂單比清明小長假增長了兩倍。
數據顯示,“五一”遊客出行,多選大面積、坐擁山景、湖景、海景、私家沙灘的高星級酒店。其中,從房型選擇上,相比往年,套房、别墅類房型銷量略有上升,親子房仍是五一遊客剛需;從酒店星級上來看,消費者已預訂的酒店中,4星、5星間夜占比達55%,高星級酒店明顯更受歡迎;在攜程的酒店預售中,5星級酒店的間夜占比達到了50%,選擇1000元以上酒店産品的訂單比例也在全部訂單中占比最高。
新京報記者 張澤炎 編輯 趙澤 校對 付春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