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吾有三德:曰慈、曰儉、日不敢為天下先。
《道德經》的三,并不是具體的三,三是有維度,有空間,甚至是幂,那麼我們建立的認識論,世界觀,方法論;一定是立體的,一定是三維的。
在個人修行中,同心同德是核心,就是初心,而初心上面最寶貴的品質,就是慈悲心、敬畏心、平常心,要能為理想抛頭顱灑熱血,能為正義挺身而出。
很多時期流傳道士下山,拯救萬民于水火之中,就是這種信仰的力量,讓我們無比強大,然後我們勇于承擔生命應該承擔的一切。
老子告訴所有人,修道之前要先修德,德是道的載體,沒有德,道是無法承載的,所以也把德做了細分和着重強調,賢人之德,聖人之德,甚至是普通人之德,德的本質一樣,但表現方式不一樣。
聖人之德就是不仁,就是大德不德,不道德的道德,看起來,無法解釋,但内核和内涵是不一樣的,不仁不是不仁義,而是不以仁和德的标準下劃線,自己心中有數,同心同德就是心同此心,情同此理。
賢人之德,就是不以道德的口碑,不欺世盜名,也不以德高望重為目的的修行,德不是給别人看得,也不是給自己看的,而是随心所欲,自己正常自如的狀态,對于上德、中德、下德沒有分别心。
普通人的德就是要遵循傳統文化觀念、道德觀念,以及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和倫理綱常,人無德不立,人無信不智。
一定要清楚,整個德不是道德,不是德行,也不是德的口碑,而是德本身,一種生命磁場的修行,一種做人做事的原則和底線,本質和良知和忠恕一樣,導人向善。
《道德經》吾有三德:曰慈、曰儉、日不敢為天下先。
人有精氣神兒,德也一樣有魂,天地人,對于天地人都要存敬畏之心,對于天地萬物來說,要有慈悲心,共情力,因為天地和我們一體,花草樹木,都是我們親愛的夥伴。我們的朋友。對于萬事萬物,要知道稀缺,一粥一飯,念物力之惟艱,一衣一裳,當知來之不易,幸福不在乎你占有多少,而在于此刻你心安。你能感受生命之間,情緒價值的傳遞,和磁場的潤物無聲。不敢為天下先,并不是真的不敢,老子的無和有,敢和不敢是相對的辯證的,大是大非沒有敢和不敢的立場,小打小鬧,要學會藏,隐、以及低調。
謙謙君子,文質彬彬,道家也好,道法也好,中國人喜歡謙虛的人,也喜歡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價值不是錢,價值不是紙醉金迷的生活,而是喧嚣中有自己,紅塵有愛,心中有禅,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對于國家,一定要敢為人先,争名逐利,無為不争,不執着占有和控制,你便擁有了全世界。
每個人在人生經曆中難免有自我設限和陷入自己認知迷霧裡面的時候,天之雲,地之霧,虛無、虛實、以及有無和無為,都是一個道理,我們的執念和我這個概念越清楚,就越自私,就越離智慧越遠,古人哲學最大的作用就是治理現實。
需要掌握八個思維方式,1、共赢,2、利他,3、無為,4、不争,5、自然,6、心即理,存天理,滅人欲。7、天人合一,8、因果。
萬般皆由命,一點不由人,雖有淩雲志,也得大步往前走,重頭越,萬事開頭難,需要堅持和韌性,需要忠貞且不渝。
不執着占有和控制,全世界都是你的,你即便是再多能占多吃,最後福報承載不了,也是過眼雲煙,人生不是你擁有了什麼,而是你不曾失去,很多人為你守護這片藍天,這才是最大的快樂。
萬事過心,皆還天地,萬物入眼,皆為我有?
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世界在我心,心暖花自開,萬事萬物皆有因果,人們改變不了因果,但是能讓自己起心動念間自如,不會因為社會現象難以入耳、入眼、入口,而拒絕接受,相反,更多包容和寬恕,這個世界就是這樣那麼的,醜陋、罪惡、貪婪、無度,不是時代的主流,但是存在依然有其合理性。
我們不要成為自己最讨厭的模樣,不要萬事萬物都不放下心上,事不關己高高挂起,就像看《活着》富貴和家珍是愛情,那個時代追求的最高情緒價值和我們不一樣,我們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家珍一路走開,最後還是好人不償命,壞人荼毒千裡,給我們感動的是人性中的善,以及生活更比書荒誕,而我們卻不以為然。
萬物皆有靈,并不是說真的有,還是假的有,我們感知到也好,感知不到也好,花草樹木,山景野怪,哪一個存在都有自己的情緒和磁場,靈性也好,靈能也好,人家存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
《道德經》裡面有一句話,無為無不為,無滿無不滿,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過多幹預天地運行的機制,每一次風起雲湧,每一次血雨腥風,都有一個無形的手影響着整個格局。不執着占有,你便擁有了全世界。
相由心生,境随心轉,每一個人内心深處的想法最後都投影在客觀世界,不是客觀實際太強,無法戰勝,而是我們自己弱小、無助、敏感、多疑、甚至是傲慢和偏見。
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湖之内皆哥哥,人和人心比心,心與心的距離是零,架構在之上的虛僞,一名不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