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起源很早,真正的開始施行的是在隋朝,隋朝開科舉制度,自此盛行千年。
科舉制度是朝廷選拔人才的手段,最早國家選擇人才都是通過舉薦,比如舉孝廉等。由各州縣的官員考核呈報朝廷,這種制度下,通過州縣官員提拔的人才,大多都是顯貴子弟,貧寒子弟很難出人頭地,這就促使了科舉制度的産生。
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的,隻有通過院試的童生,才有資格,這些通過院試的人就叫做秀才。所以看電視劇會發現,很多趕考的都是秀才,為啥?因為普通人沒有資格。
但是院試隻能算是學前班,壓根排不到科舉考試之列。
最初時候,通過院試的秀才,需要經過各州縣舉行的鄉試,鄉試中通過的人才稱為舉人。這裡的鄉試可不是我們現在說的鄉鎮,而是一個省的人才去比拼。
之後舉人便進京趕考,參加禮部舉行的會試,這是全國性的考試,應該說比我們現在的高考還要殘酷。會試通過的學子,就成了進士,成為進士的這些人,可以直接做官,人生直接走向巅峰。
最初隻有這兩次考試,不過後來由于選拔人才的需要,宋太祖開寶六年增設了殿試。
殿試由皇帝作為考官,評定通過會試的人才。把人才分為三等,分别是一甲稱進士及第,二甲稱進士出身,三甲稱賜同進士出身。由于這些進士名此是由皇帝欽點,所以這些人也叫作“天子門生”。
通常一甲三名,分别是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若幹人,三甲若幹人,這就是科舉考試最後剩餘的精英們。
記得點擊關注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