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能夠入選語文教科書的文章,無一不是經典作品。正因此,編著教科書的專家們決定哪些文章能夠入選、什麼階段入選、有無必要删除部分内容等,都需要慎重再慎重,因為中小學是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最重要時期,課本文章内容對他們有直接影響。
文章希望傳遞給學生何種價值觀,無比重要,所以很多經典文言文都是經過删減的。有這樣一篇文言文,專家們将它編入教科書裡時,删掉了最後一句話,這篇課文就是《賣油翁》。《賣油翁》被選入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是北宋歐陽修寫的一篇寫事明理的寓言故事,它出自《歐陽文忠公文集·歸田錄》。
歐陽修通過賣油翁酌油和陳堯咨射箭兩個故事,向人們闡述了“熟能生巧”、“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我們上中學時,老師解讀《賣油翁》時,總會告訴學生無論做什麼事情,隻要肯下功夫,多思考多練習,就一定取得好成績。
語文課本上《賣油翁》最後一句話是,“康肅笑而遣之。”然而,翻閱歐陽修的原文,後面還有一句話,“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賣油翁》篇幅很短,專家們為何要删除最後一句話呢?最後一句話意思是說,“這與莊子所講的庖丁解牛、輪扁斫輪的故事有什麼區别呢?”
這裡面有兩個典故,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庖丁解牛這一成語典故來自《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大意是說一件事經過多次實踐後掌握客觀規律,就能得心應手,靈活應對,這與賣油翁酌油和陳堯咨射箭說的是一個意思。
問題是出現在輪扁斫輪這個典故上,它出自《莊子·天道》,說得是輪扁給齊桓公做車輪時,齊桓公在讀聖人的留下的經典。輪扁問聖人現在在哪裡,齊桓公回答已經死了。輪扁說道:“你讀的書,不過是古人留下來的糟粕罷了。”其實輪扁希望齊桓公能通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真理,而不是靠着讀聖賢之書。
齊桓公很生氣,要求輪扁解釋為何這樣做,說不出來就處死。輪扁不慌不忙地說道:“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輪扁斫輪這個典故要求人們不要迷信所謂的聖賢之書,聖人經驗的精華部分根本無法通過文字來描述,就像制作車輪的經驗,根本無法用文字完整的表現出來。一旦迷信古書,則很容易負面作用很大。
因此,專家們認為如果加上這句話,負面作用太大,太消極了,尤其會讓初中生産生迷惑,究竟古人所說的正确是否。權衡之下,最終删除了最後一句話。
參考資料:《賣油翁》、《莊子·天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