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後背的整塊皮都被撕掉了”,明星鐘欣潼在微博曬出了一張刮痧後的背部照片,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
不少粉絲紛紛留言表示:“阿嬌,要注意身體啊,這濕氣也太重了”“這刮痧下手也太狠了吧 ,看着頭皮發麻”。
評論區當中還引起了西醫大戰。不少從中醫角度分析的粉絲認為:她這個明顯是濕氣太重了,不然刮痧後并不會有這麼重的痧;而從西醫角度看的粉絲說:刮痧出血和濕氣沒有一毛錢關系,阿嬌這樣刮痧很危險,很容易導緻橫紋肌溶解引發急性腎衰竭。
刮痧,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見的一種保健方法,所以,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與使用刮痧,今天我們就針對刮痧做個簡單的知識介紹。
刮痧時出來的“痧”是什麼?
刮痧時出來的“痧”,也就是指我們皮膚下可見的一種紅色或紫色的斑點和斑片,是經絡氣血中的痧穢。這種痧穢可阻礙人體氣血的正常運行、營養物質和代謝産物的交換,還可引發組織器官的病變。
而刮痧可以幫助我們排出這種痧穢,所以刮痧可以作為一種防病治病的方法,起到調氣行血,營養髒腑,使病變器官細胞發生活化的作用,刮痧還能調節人體自身免疫機能,從而恢複其本能的愈病能力。
刮痧一定要出“痧”才有效嗎?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推拿衛橋門診部副主任醫師陶雪芬表示:刮痧并不是越痛越有效,也不是說刮痧一定要刮出痧或者刮得又黑又紫才好。因為刮痧時出痧的多少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血瘀之證、實證、熱證出痧就比較多,而虛證、寒證則出痧少。此外,服藥、溫度、肥胖等因素也會影響出痧的量。
正規中醫師刮痧的時候,一般力度會有所控制,以中輕度為主,等刮拭部位出痧後呈現微紅色或紫紅色就可以停止刮痧,當然,如果刮痧後沒有出痧,也不會強求出痧,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
如果片面追求出痧的顔色,非常大力的進行刮痧,确實是會發紅,但那已經不算是痧了,而是皮下出血,這樣的刮痧方式不僅達不到保健效果,反而容易緻病。
如果刮痧後有出痧就代表體内有寒濕?刮出來的痧去哪了?刮痧後有出痧,皮膚顯現“一片紅”,并不代表體内有寒濕,别的原因也可能導緻出痧,比如内髒功能病變等。很多沒有行醫資質的機構為了說服客人做理療,刮痧時會通過加大力度和頻次的方式來操作,然後說客人濕氣重,這其實就是一種誤導,大家要注意。
刮痧的時候,刮到的部位出現的痧是滲出于血脈之外,存在于組織之間、皮膚之下的離經之血,而這離經之血會被我們人體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細胞及血液中的吞噬細胞識别出來,随後便會将其化解,通過呼吸、汗液、尿液等途徑排出體外。
有些人刮痧出的痧顔色發黑,有些發紅,是什麼原因?
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所以刮痧後出痧的顔色也是不一樣的,不過要注意,并不是刮痧後痧的顔色越深越好。
清代醫家郭志邃在《痧脹玉衡》中将刮痧後痧顔色分為3種情況,分别為:肌膚之痧、血肉之痧、髒腑之痧,不同層面的痧則顔色不同。
一般來說,淺層肌膚之痧,顔色是比較鮮紅的,一般亞健康人群出痧的顔色就是比較鮮紅,說明病症比較輕,血肉之痧顔色多是比較深的,偏紫紅,說明身體會相對不健康,比如月經不調患者的痧色就是偏紫紅。
總的來說,刮痧時出現的顔色,很多時候也反映了我們的身體健康狀況,所以大家可以根據上述内容留意一下,可以幫助我們發現一些疾病。
刮痧、針灸、拔罐,該怎麼選擇呢?
這幾種方法都是中醫外治法的精髓所在,對人體都具有保健、理療的作用,但是,不同方法有不同的功效。
比如針灸,屬于比較溫和的調理方式,适用于慢性病、體質較弱的的人群;而拔罐有祛風散寒和活血化瘀等功效,所以可以用于以疼痛為主的頸椎、腰椎疾病患者;刮痧的适用範圍就比較廣了,比如咳嗽、慢性支氣管炎、肺部感染、腹瀉、頸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痛經、牙痛、 鼻窦炎、頭痛、食欲不振等等症狀都可以采用刮痧療法。
注意:這些療法可單獨使用,也可綜合治療,所以具體怎麼用,還得遵從醫囑。建議大家不要自己盲目使用,因為這些方法使用是有很多講究的,比如艾灸時要注意溫度,拔罐時要注意平穩,刮痧要注意保暖,用錯,反而會傷身體。
刮痧雖然有一定的好處,但是一定要講究方法,不然,非但不能調理身體,反而還可能傷及身體,所以為了得到基礎的保障,建議大家在刮痧的時候還是選擇正規醫療機構進行刮痧。
參考資料:
[1]《刮痧并非愈痛愈有效 專家總結刮痧五個要點》.生命時報.2018-03-16
[2]《刮痧就要火辣辣、紅通通?并非皮膚疼、出痧多才有效》.新快報.2018-08-07
[3]《艾灸、拔罐、刮痧, 怎麼選擇? 哪種效果更好? 又适用于哪些人群和病症呢?》.江蘇新中保醫學研究院.2019-06-1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