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健康
/
多吃粗糧對身體有啥好處和壞處
多吃粗糧對身體有啥好處和壞處
更新时间:2025-04-05 11:22:58

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質量提高了,開始注重身體健康,大人們吃精制米面會讓營養不均衡,所以會選擇粗糧來搭配,但是多吃粗糧也會對身體帶來一定的危害。

多吃粗糧對身體有啥好處和壞處(吃粗糧對身體好)1

過量吃粗糧的危害有哪些?

1、影響食物的消化

吃太多粗糧會影響消化,因為裡面含有大量的纖維素,引起上腹部脹痛和食欲,嚴重的話會導緻脫水和腸道的毒素。所以在吃粗糧時應該多喝水,腸胃道有充足的水分才能夠,保障腸道的正常運作,若是吃了一倍的膳食纖維,就應該補充一倍的水。

2、造成反酸

攝入過多的粗糧會延長胃部排空的時間,引起胃部反酸。當過多的粗糧進入胃部裡面會引起食物的存集,吃完反流到食管裡造成反酸,損害食管粘膜。

多吃粗糧對身體有啥好處和壞處(吃粗糧對身體好)2

3、幹擾對藥物的吸收,導緻營養不良

攝入太多的膳食纖維會幹擾身體對藥物的吸收,會降低降血脂以及降血壓的藥效。另外大量的攝入粗糧也會影響身體對無機鹽蛋白質以及微量元素的攝入,從而導緻營養不均衡和營養不良。

4、引起身體肥胖

一部分人群認為吃粗糧可以控制血脂和血糖,所以會大量的吃粗糧,攝入過多粗糧會引起肥胖。

多吃粗糧對身體有啥好處和壞處(吃粗糧對身體好)3

吃粗糧時要注意哪些事項?

1、多喝水

隻有腸胃道有充足的水分才能夠讓纖維素發揮最大的功效,不然會引起消化不良。比如吃了40克粗糧,必須要喝80毫升的水,這樣才可以防止胃腸道黏膜受到傷害。第一次吃粗糧的人群一次性不能吃太多,不然會引起胃腸道不适。

2、中午吃粗糧是最好的

粗糧中含有的膳食纖維很豐富,雖然能夠促進胃腸的蠕動,但是不容易被消化和吸收。如果單單隻是吃粗糧的話應該安排在中午,因為下午1點到3點是小腸最活躍的時期,胃部消化好,能夠讓胃腸道吸收食物速度快,補充了人體所需要的能量。

溫馨提示

營養再高的食物也要控制量,不然會給身體帶來一定的反作用,粗糧也是如此,要控制量,要做好粗細的搭配,尤其是對于胃腸道功能不好的人群,要減少粗糧的攝入量。平時要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吃粗糧時要多喝水,這樣才能保證其營養的吸收。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變形計小男孩哭成淚人
變形計小男孩哭成淚人
他是變形記中最成功的男孩,無數人為他淚灑屏幕,叛逆城市少爺王晨正大概怎麼也不會想到,一個沒有血緣關系的爺爺竟改變了他的一生。和所有叛逆到極緻的孩子一樣,16歲的王晨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他的人生裡隻有兩件事,一是花錢,二是打架。身上全是奢...
2025-04-05
母親節願天下所有的母親都平安
母親節願天下所有的母親都平安
母親在,家就在,母親在,這世間才溫暖如春。01感恩紀伯倫說: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一個家,有了母親才有了溫暖,有了母親,才有了家的溫度。感謝母親用她永不停止的愛,撫育我們長大成人,感謝母親,雖...
2025-04-05
術後靜脈炎怎麼治療
術後靜脈炎怎麼治療
蘆荟外敷治靜脈炎取一小段新鮮蘆荟,洗淨,剪去兩邊的刺,再将蘆荟剖開。取其中的蘆荟膠狀物塗在患處皮膚上,用紗布包紮。一日5-6刺,每2-3個小時換藥一次,直至患處紅腫熱痛症狀消失,皮膚恢複正常顔色即可。專家點評:靜脈炎大多是因為外傷、感染或靜...
2025-04-05
為什麼減肥也要攝入足夠的碳水
為什麼減肥也要攝入足夠的碳水
為什麼減肥也要攝入足夠的碳水?大河健康報記者楊璐日前,某韓國男星因6年不吃碳水(即碳水化合物)登上微博熱搜其實不僅僅是該韓國明星,很多減肥成功的明星發布的食譜基本上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都很低,在社交平台上,許多博主發布的減肥方式也是減少碳水化合...
2025-04-05
宣傳和普及艾滋的世界艾滋病日
宣傳和普及艾滋的世界艾滋病日
宣傳和普及艾滋的世界艾滋病日?封面新聞記者甯芝實習生蘇宇航,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宣傳和普及艾滋的世界艾滋病日?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宣傳和普及艾滋的世界艾滋病日封面新聞記者甯芝實習生蘇宇航12月1日是第34個“世界艾滋病日...
2025-04-05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