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輪台7月18日電(孔慶玲)“去年一年,我光往胡楊林區就跑了262天。遇上給胡楊打藥(防蟲害),更是十幾天顧不上回家。”在外人面前有些不善言辭的護林員王香保,一談起和胡楊“朝夕相處”的日子,就打開了話匣子。
58歲的王香保,是輪台縣林業和草原局的一名護林工作人員。他要守護的塔裡木胡楊林景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台縣南沙漠公路70公裡處,總面積100平方公裡,是世界上最古老、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胡楊林保護區。
王香保站在"胡楊王"樹下。孔慶玲 攝
作為胡楊林管護站的第一批護林員,王香保從一個人巡林16年,到帶領一群人護林18年,34年的春去冬來,栉風沐雨,一步步辛勤守護,換來胡楊林綠樹成蔭。
如今的他,走成了胡楊林的“活地圖”;而胡楊林,則在他心中深深紮根,如“親人”一般。
1人,16年,30萬畝林
“天下有胡楊,輪台是故鄉。”如今的輪台胡楊林景區,是新疆觀賞胡楊林的最佳地點之一,觀賞區内有42.3萬畝的天然胡楊林,遊客一年四季都可欣賞到,胡楊林千姿百态的壯麗景色。
然而,1984年之前的胡楊林,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多年的林場砍伐,對胡楊等樹木的生長破壞很大,樹木長勢欠佳。為保護胡楊林生态,1984年,輪台縣将林場轉成了林區管護站。王香保成為最早的一批護林員。
王香保在查看胡楊樹的葉子有沒有被蟲子咬。劉軒廷 攝
那時候,全縣總共才30多名護林員,王香保所在的林區管護站點隻有他一個人。“我一個人負責巡護的總面積就有30萬畝。開始的幾年騎毛驢,後面就騎自行車了。”
談到騎毛驢和騎自行車的區别時,王香保說,“騎毛驢轉一圈要五六個小時,而自行車隻要兩三個小時”,“騎毛驢還得給毛驢喂水和喂食,毛驢走不動的時候,我就得步行巡林。”
冬天,是管護站日子最難熬的時候。“騎自行車太冷了,手冷腳也冷,隻好推着車子走路。”王香保幽默的表示,他這份工作最費的就是鞋。要麼走路多磨壞了,要麼騎車時被樹枝刮壞了,反正“一個月起碼三雙軍用球鞋”。
外出巡林時,王香保每天都要留意有無牧民砍伐樹木,樹有沒有被羊啃,有沒有病蟲害,還要注意防火。“遇到有人砍樹,會和他們交代一下,不要砍了。”王香保說,他還會和砍樹的人講講道理,告訴他們“一棵胡楊要多少年才能長成大樹”。
常在林中走,哪能沒點“險”。王香保記得有一年,有人騎毛驢來告訴他,發現塔裡木河有“炸魚”的破壞行為,他騎上自行車就往那兒趕,結果中途遇上一群野豬,大概三四十隻,“我聽人說,遇到野豬往後退的話,它會攆你的。隻能往前走。”王香保說,他騎上自行車徑直往前走了200米,野豬真的沒有追上來,而這時的他,雙腿早已發軟,把自行車一撂,整個人癱倒了。
偌大的胡楊林區,一個人的管護站,十幾年如一日的巡護生活,最難忍受的是什麼?王香保說,是工作之餘的孤獨。
他的管護站有十七八平方大,裡面隻有一張床、一個案闆、一個木箱子,因為沒有桌子,蠟燭隻能擱在床頭,冬天會支個爐子。這裡既是工作站,又是宿舍。
剛來的那幾年,有幾次縣上來人檢查工作,順便給他送點補給物資,他說,“人家來的時候我很高興,人一走,又覺得很難過”,還掉過好幾次眼淚。
夏日胡楊林景區裡的胡楊樹。孔慶玲 攝
還有一年發大水,他的平房被淹,沒法住了。王香保就把鍋碗瓢盆全部都拿到房頂上去,在護林站的房頂上待了一個星期。
冬天的胡楊林靜悄悄,隻有附近的牧民可以做伴。“每天巡護回來房子也是涼涼的”,王香保索性騎個毛驢到處轉轉,每到一個牧民家裡住一個晚上,就這樣一個星期轉上一大圈。
夜裡,他喜歡和牧民圍着煤油燈聊聊家常、打打牌,也不忘宣傳下護林防火知識。“第二天起來,臉和鼻孔都是黑黑的。”
歲月變遷,守護不變,胡楊林的“活地圖”
一轉眼,16年過去了。在年複一年的巡護中,王香保從20多歲的護林小夥變成了年屆不惑的巡林大叔。
2002年,國家實施重點公益林管護,輪台縣成立了19個護林站,負責275萬畝的公益林管護。護林員也從十幾年前的30多名,增加到現在的220名。人多了,人均管護面積就降下來了,平均一名護林員負責1萬畝左右。
而且,王香保再也不是一個人了。僅胡楊林景區附近就有三個管護站,每個管護站都有多名管護員。護林員們每次外出巡護,都會結伴出行,每次至少2人同行。
巡護的交通工具也發生了大變化。以前是毛驢和自行車,現在統一換成了摩托車。最早的時候,從管護站回趟輪台縣城,騎毛驢要走3天,在縣城采買點菜、馕和蠟燭,回來又得走3天。換成摩托車後,護林員工作和生活出行都變得更快捷。
不過,王香保說他沒有騎過摩托車巡護,2001年的時候,護林經驗豐富的他就被調到當時的輪台縣林業局,專門負責指導全縣所有護林站的工作。
雖說從一線護林員退下來,但他和胡楊林相處的時間并未減少,跑過的胡楊林面積也更大了。“19個護林站,一天轉三到四個站點,轉一圈下來,一個星期就過去了。”王香保說自己在辦公室裡坐不住,也沒時間坐,每天都在外面林區跑,和胡楊林“打交道”。“去年一年,我周末加起來就休了兩三天。”
自從肩上擔起守護胡楊林的使命,30多年來,他幾乎跑遍了275萬畝的公益林區。就因為這樣長年累月“泡”在林區,王香保成了胡楊林的“活地圖”。
“輪台縣胡楊林這一片,沒有我不知道的地方。半夜随便把我放在一個地方,我摸着黑都能回去。”王香保說這話時,頗有些驕傲。他還分享了自己記路的小竅門,“主要是看樹分辨,尤其是岔路口的樹,往哪邊長的,我都記得很清楚。”
而在新一代的護林員眼中,他在胡楊林的經驗就是“寶”。塔河橋管護站管護員玉素甫•哈斯木,是在王香保調到縣林業局後的第三年,來到這裡從事胡楊林管護工作的。
塔河橋管護站站長玉素甫•哈斯木的妻子、護林員阿斯古麗•吐爾遜。孔慶玲 攝
如今的玉素甫•哈斯木,已是一名有16年經驗的護林員,同時擔任塔河橋管護站的站長。他的妻子阿斯古麗•吐爾遜,也是該站的一名護林員。
塔河橋管護站是離胡楊林景區最近的管護站,現有7名管護員。管護站牆上挂着不少獎狀,該站多次被輪台縣林業局授予“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先進集體”的榮譽稱号。
王香保每次來這個站點時,玉素甫•哈斯木和其他護林員都會圍坐在他身旁,一邊彙報工作,一邊就遇到的問題“取取經”。
塔河橋站護林員和王香保交流護林工作。孔慶玲 攝
騎摩托巡護的他們,也會有自己的“小煩惱”,刮風下雨天騎車摔倒是常有的事兒。初夏的胡楊林,高溫暴曬,剛來1年的護林員亞森•艾麥爾說,騎摩托巡護一圈“很辛苦”。有的女護林員,巡護時會戴上口罩,穿上防曬衣。
你紮根荒漠,我紮根林區,胡楊就像親人
“不看胡楊,不知生命之輝煌。”胡楊樹是一種生命力極其頑強的古老樹種。它具有驚人的抗幹旱禦風沙的能力,是人類抗擊沙漠的勇士。
胡楊的根系向下深深紮根,牢牢地固守沙漠。“一棵胡楊樹,牢固一畝沙。”而它的生長期也極為漫長,素有“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說法。
胡楊林景區裡的遊覽小火車。勉征 攝
世界上的胡楊絕大部分生長在中國,中國90%以上的胡楊又生長在新疆塔裡木河流域。“輪台縣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北側,生态環境十分脆弱,公益林面積275萬畝,全縣胡楊林面積81.33萬畝。”輪台縣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副局長樊衛民表示,他們的任務就是把“這片林子保護好”。
在護林員王香保看來,30多年來,胡楊林越變越好。“葉子綠的多了,以前一棵樹上好多枝子都是死的,隻有兩三個綠枝。”
除了人工巡護,當地還開發了引洪灌溉工程,并且定期進行蟲害防治。王香保說,塔裡木河的水有沙子,灌溉時容易淤積,每兩三年就要清渠一次。
秋天的胡楊林景色。輪台縣宣傳部供圖
經過幾十年的養護,如今的胡楊林景區,枝繁葉茂,絢爛多姿。王香保說,每年很多遊客來到胡楊林,“作為一名護林員,我感覺這是很榮幸的事情。”
1986年,他的兒子就在護林站出生,他曾經讓兒子坐在自行車車把上,和他一起“巡護”胡楊林。他的兒子長大後也做過護林員的工作,現在是草湖鄉最年輕的黨委書記。這個鄉的重點工作就包括生态移民搬遷工作,這也是保護塔裡木河流域生态的多項舉措之一。
這麼多年來,王香保和胡楊林“分開”的日子不多,最長的一次,要數他休假回甘肅老家,走了20多天。回來後,他就着急到胡楊林子裡轉轉看看。用他的話說,“好長時間不見,就想來”。
記者問王香保,“胡楊精神”是什麼,他露出憨厚的笑容,一時找不到貼切的詞語。但談起對胡楊林的感情,王香保微笑着說:“就像是我的親人一樣。”
34年的守護,就是最美的“胡楊精神”。(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