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川觀新聞記者 陳碧紅
“雙碳”目标下,氣候領域投資需求愈發凸顯。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測算,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标,到2060年,我國新增氣候領域投資需求将達約139萬億元。
如何借助投融資推動産業升級?又該怎樣利用好各類投融資工具?2月25日,在成都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峰論壇——“數字碳中和投融資與高質量發展”分論壇上,關于數字碳中和投融資的話題被不斷抛出。
“數字碳中和投融資與高質量發展”論壇現場。韋維 攝
從消費端到生産端
都是投融資有待開發的藍海市場
中國生活消費已經成為碳排放的重要領域。統計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居民家庭生活消費産生的碳排放量占總量的53%。有專家認為,随着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居民家庭生活消費所産生的碳排放量進一步呈現高消費、高能耗、高排放、高增長态勢。
高消費、高增長,意味着高速擴張的市場空間。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總經濟師張昕表示,從鼓勵降低碳排放的角度看,當前國内大力推行的碳普惠從激勵機制出發,通過建立一套“碳積分”信用體系,采用數據量化積累的辦法,将公衆的低碳行為以碳積分形式量化并予以激勵,而這種激勵有不少金融機構将其轉化為相關金融産品的開發。
現場,某大型保險機構品牌宣講部總經理陳遙作出回應,當前該機構正積極試水“個人碳賬戶”,既面對廣大消費者提供積分兌換、消費返現等服務,又通過與金融服務挂鈎,在授信額度、貸款辦理等方面提供差異化的優惠政策。目前,該機構已為1.2億銀行卡提供綠色行為的核算和激勵服務。此外,其創新推出的低碳出行意外險,則按照訂單模式承保,進行精準定價、賠費聯動,這一産品獲得了市場青睐。
在産業領域的更大層面上,金融投資空間也十分巨大。山行資本創始合夥人徐詩提到一組數據:為達成碳中和目标,2060年前僅中國在脫碳進程中就需進行高達127萬億—192萬億元人民币的投資。
對此,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綠色貿易與投資專委會榮譽主任委員、亞洲開發銀行合規委員會前主席唐丁丁認為,這種巨大的空間密集體現在數字經濟領域。 “當前我國正全面邁進數字經濟新時代,相關的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态不斷湧現, 數字化技術賦能綠色低碳的投融資腳步正全面加快。”他列出當前資本市場關注較為集中的四大領域:交通、能源和相關行業的脫碳與數字化技術投資;綠色數字基礎設施和跨境互聯互通;可再生能源和廢物轉化利用、物流、數字基礎設施和交通基礎設施;商業化儲能技術研發與示範。
“投融資資金不應僅來源于政府,環境改善與未來商業開發,還應該很好調動資本市場參與數字碳中和治理與開發。”唐丁丁說。
綠色化成為投資市場基本面
要大膽投更要細心做
打開PPT,現場大屏展示出一張藍色的大數據運行平台,四川的綠色金融地市布局情況、綠色企業信息庫、氣候投融資項目、入駐金融機構信息、金融産品及放款金額等,通過各種數據柱狀圖和曲線圖清晰呈現。這是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針對碳中和金融産品開發打造的一款專屬平台。
面對屏幕上顯示的各種數據,該交易所董事長、四川省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何錦峰,特意點到了屏幕左右兩側的區域:屏幕左側,顯示的是需求側信息,其中開放注冊的企業超過3200家,按标準入庫的綠色項目達84個。屏幕右側,顯示的是供給側信息,其中入駐的機構為83家,已成功對接落地資金(銀行放款資金)93億元。
“面對碳達峰、碳中和帶來的百萬億級的投融資需求,碳市場和綠色金融無疑是主力市場,把環境權益市場和綠色金融綜合服務鍊接起來,開發出多層次細分領域的金融産品,将有利于促進綠色金融體系協調運轉,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何錦峰表示,環境權益交易作為綠色金融的重要基礎設施,目前該平台已推出了包括綠色評定評級、綠色技術交易、碳交易、碳核算、綠色金融能力建設等綜合服務,而這些數據則直觀反映出當下的綠色金融市場十分活躍。
“綠色化已經成為投資市場基本面。”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吳海,從2022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投資部分行業分布同比變化的數據證明了相同觀點:2022年,半導體及電子設備、機械制造、清潔技術、汽車等領域投資增速迅猛,無論是數量同比還是金額同比,上述行業都實現了20%以上的增速。
徐詩則更加看好新能源汽車賽道。“中國零碳巨浪下的創新投資機會大大增加,而電動車是中國新能源結構轉型裡最大市場驅動力,這也是資本重點關注的領域。”她坦言,去年中國電動車市場帶動了大量的産業投資,無論是儲能、快充、車聯網、數字化還是對芯片的帶動等,正在快速産生變革。她還透露,目前山行資本已先後投出了4家百億美金以上的公司以及多家上市公司,今年還将繼續發力新能源汽車市場。
資本市場對數字碳中和青睐有加,但行業所面臨的堵點也讓各方感到有些不順暢。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以氣候投融資項目舉例,當前碳核算還存在三大難點:一是标準規範有待統一、信息披露有待加強,二是融資參與主體多樣性有待提升,三是現有綠色金融業務和體系難以覆蓋更多範圍的氣候項目。
“比如應對大雨等自然災害而開展海綿城市升級,這就屬于氣候投融資,而海綿城市的建立既不屬于綠色金融對零碳項目的資金支持目錄,也不屬于轉型金融中對高碳企業進行綠色化轉型給予資金支持的範圍。”王文表示。
盟浪科技首席執行官白虹則對綠色金融真正發揮的實際效果提出疑問。“去年底,綠色貸款規模已達到22萬億,同比增速高達38.5%。這麼大體量的資金投向市場、投進企業,到底‘綠融度’是多少,資金是真正發揮了實際效果還是空轉,這是需要進一步厘清的問題。”白虹說。
無論是迎來巨大的市場機遇,還是當下遭遇的行業痛點,這場觀點精彩、火花四濺的論壇,釋放出一個強烈信号: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碳中和與數字經濟作為其中兩大變量,正在并加快引發能源、工業、交通、建築等衆多領域的結構性改變。變化就是機遇,這不僅需要百萬億級的新增投資,還需要推動千萬億級的存量資産,從高碳向低碳安全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