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杏”文化源遠流長、寓意深刻、内涵豐富,其中,“杏壇”“杏林”“杏園”流傳至今,仍被人們廣泛使用。這看似都與杏有關的三個詞,實際上含義相差甚遠,分别代表着三個不同的意思和用途。
“杏壇”。早在《莊子·雜篇·漁父》開篇就寫道:“孔子遊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铉歌鼓琴。”這一記載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孔子遊曆來到一片名叫缁帷的樹林,坐在長有許多杏樹的土壇上休息。弟子們在一旁讀書,孔子在彈琴吟唱。”孔子大家當然知道,他一生周遊列國,未能得到重用,回到自己的家鄉魯國後,仍然得不到重視。于是他幹脆不再去想周遊列國想要做官的事情,每天在杏壇彈琴論道,向弟子們授業解惑,講述一些“詩、易、禮、樂”等方面的知識,鼓勵弟子們努力學習儒家文化、感悟儒家思想。到了宋代時,孔子的後代又在曲阜祖廟築壇,環植杏樹,并為這個地方起了個名字叫“杏壇”。由于杏壇是孔子當年講學之處,後來人們便将“杏壇”專指正統儒學,被尊為孔子授學立教的第一聖地。《幼學瓊林》中也記載:“孔子居杏壇,賢人七十,弟子三千。”後世就将“杏壇”演繹為教書育人之地了,也泛指教育工作者講學的地方,大意與現在的課堂,老師的講台差不多。
“杏林”。“杏林”是我國中醫界常用的一個特定詞彙,一些醫家經常以“杏林中人”自居, 人們所謂“杏林之家”就是指一家人都是醫術高超的醫生。
據《廬山記》記載:“董奉每治人病,病愈,令種杏一株,遂成林,奉後成仙,上升。”另據《神仙傳》記載:“董奉,為人治病。重病得愈者,令種杏五株;病輕者,為栽一株。數年擲晷,杏有十數萬株,郁然成林。”其實,這裡記載的就是三國時期吳國名醫董奉。
傳說,董奉與張仲景、華佗齊名,号稱“建安三神醫”。董奉不僅醫術高明,他還看淡錢财,為人治病,從不取人錢物,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在被治愈之後,如果願意,重症患者在董奉的診所所在地廬山附近栽種五棵杏樹,輕症患者就栽種一棵杏樹。數十年過去之後,董奉的診所附近就有了成千上萬株杏樹,郁郁成林。等到杏子成熟後,董奉又将杏果賣出,換來糧食周濟廬山附近的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在董奉去世後,廬山一帶的百姓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董奉。後來,“杏林”一詞便逐漸演變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
“杏園”。據史料記載,在唐代京都長安城東南有風景秀麗的曲江池,池西有花木茂盛的杏園,其故址就在今天陝西省西安市大雁塔的南邊。話說,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凡新科及第進士,先要集中在一起到曲江、杏園遊宴,然後登臨大雁塔,并題名塔壁留念,時人把這些新科及第進士稱為“杏園客”。唐宣宗時,劉滄在《及第後宴曲江》中寫道:“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實際上,“杏園”在唐代專指的就是新科進士遊宴之地,經過發展,“杏園遊宴”很快就成為了開放的唐代文人騷客們的雅趣活動之一。到了後來,“杏園”便被人們賦予了慶賀金榜題名的含義。
文丨雪落長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