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若柳絮因風起。”
《〈世說新語〉 二則》課文講解
- 教學方法 -
本課是學生在初中階段首次接觸文言文,教學中一定要克服學生的畏難心理和生疏感,不可敗壞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信心。
學習文言文,要“言”“文”兼顧。對于“言”的理解和掌握,應讓學生借助注釋疏通大意,努力自主閱讀理解,并通過朗讀培養文言語感。反對過于機械、死記硬背的翻譯,反對過早過多地講解虛詞、句式等語法知識。
要高度重視學生的文言誦讀。在學生粗曉文章大意後,與其枯燥死闆地句句翻譯,不如讓學生在反複誦讀中自然疏通;與其細碎講解語法現象,不如讓學生在誦讀中直觀感知文言特點,逐漸強化文言語感。
寶貴的課堂時間,應更多地用于誦讀而不是講解。為了激發學生認真誦讀的興趣,可以開展“朗讀接力賽”之類的遊戲活動。
初學文言文,應把重點放在實詞的理解和積累上:一要注意古今異義詞,如“兒女”(古代指“同宗的子侄輩”)、“去”(古代指“離開”)。
二要注意現代漢語仍在使用的語素,如“雪驟”中的“驟”,今天還在說“暴風驟雨”“雨疏風驟”;“差可拟”中的“拟”,和今天說的“比拟”的“拟”意義相同。
多用比較法、聯系法學習文言實詞(如《陳太丘與友期行》中的“舍去”與“相委而去”意思相近),多舉例子,加深印象。
适當運用漢字學、詞源學、訓诂學知識幫助學生更加清晰準确、歸納類推地掌握文言詞義。例如,“入門不顧”的“顧”是“回頭看”;“頁”部首的字多與頭部相關,如“頂、項、顱、領、頰、顔、額”等。
對于“文”的理解和欣賞,《詠雪》可以抓住兩個問題:一是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二是兩個詠雪的比喻哪個更加高明。
《陳太丘與友期行》也可重點探究兩個問題:一是元方的“方正”體現在哪裡。
二是元方的“入門不顧”是否失禮。針對“文”的理解和欣賞,所提問題不宜過于細碎。
- 本課練習 -
“思考探究”的三道題,讓學生借助注釋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漢語的差别;通過朗讀培養文言語感,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養,欣賞古代少年的聰慧和方正,拉近與古人的心理距離。
“積累拓展”四是對文言詞語的積累。
“積累拓展”五是讓學生了解“謙辭”和“敬辭”的概念,注意積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謙辭和敬辭,在言語交際中恰當使用,增強文化底蘊。
THE END
文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網
圖片/Unsplash
收集/謝冉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