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7日電(上官雲 任思雨)圖上這些甲骨文,你都認識它們是什麼意思嗎?
資料圖:武漢一高校教師采用甲骨文教學,圖為學生臨摹甲骨文的作業。王文 攝
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但人們對它們的了解卻依然十分有限,這些充滿趣味的字形背後,藏着怎樣的文化秘密?
“一片甲骨驚天下”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蔔辭”,它的發現極具偶然性。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有個著名的金石學家病了。他叫王懿榮,也是當時的國子監祭酒。有個大夫就給他開了一劑藥方,需要用到一味叫“龍骨”的藥材。
王懿榮覺得這名字奇怪,便派人到藥店買回沒被搗碎的“龍骨”,意外發現上面有許多奇異的紋路。
土方征塗朱蔔骨刻辭,商,長22.5厘米,寬19厘米,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國家博物館供圖
此時,他擅長的專業立馬發揮了作用。經過觀察,王懿榮認為這些龍骨是年代久遠的獸骨遺留,上面的“畫紋符号”不同于青銅器上的銘文,于是便開始高價大量收購帶字的甲骨,甚至不惜為此散盡家财。
同時,王懿榮開始對照典籍文獻,研究他的“發現”,推測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産物。他離世後,其收藏的千餘片甲骨由好友劉鹗收購。1903年,劉鹗将王懿榮和自己收集到的甲骨選拓1058片,編寫成《鐵雲藏龜》一書,這也是中國著錄甲骨文的第一部專著。
從王懿榮起,劉鹗、王國維等一大批學者開始了對這些帶文字甲骨的收藏和研究。他們憑借深厚學識,不僅辨識出甲骨上的文字,還通過這些文字考證了史書中關于商朝的記載。
資料圖:2014年5月15日,山東博物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合作開展的“山東博物館藏甲骨保護整理與研究”項目發現10餘例新見字形,人頭骨蔔骨及大龜背甲等一批新材料。圖為甲骨實物。 劉安魯 攝
甲骨文發現後,引來古董商等趨之若鹜的大量搜購。但是,這些非科學的發掘,往往隻取甲骨,而忽略甲骨埋藏的情況,導緻所出甲骨的價值大損。
1928年秋,弄清甲骨出土地點後,在著名考古學家董作賓等人先後主持下,一群考古人在小屯村一帶進行了長達10年的15次考古發掘。據稱,先後發現了總計24900多片甲骨。
資料圖:北京國家典籍博物館展出館藏的甲骨文珍品四方風。中新社記者 蘇丹 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等部門繼續開展甲骨發掘工作。此外,河南輝縣、鄭州二裡崗及河北藁城等地的商代遺址也有有字甲骨出土。山西洪洞、北京昌平等地還發現了周代的有字甲骨。
這些被發現的甲骨文,将有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000年。
還有一大半字不認識
關于目前發現的甲骨數量,一說從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現在分布在全世界的甲骨文收藏估計在13萬到15萬片之間;也有一說認為,目前海内外約有16萬片,共有單字4300多個。
很多人好奇,在這些看不懂的甲骨文裡,究竟記載了古人怎樣的秘密?
《說文解字》中說,倉颉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古人借助日常生産生活中的經驗積累創作出文字:
例如“太陽”是圓的,“月”是缺的,因為樂器磬是石頭做的,所以“石頭”就是一個磬的形狀,又因為磬發出優美的聲音,古人就在磬中間加了一個耳朵和一個口,成就了聲音的“聲”。
來源:《開講啦》視頻截圖
來源:《開講啦》視頻截圖
很多我們如今理解的漢字意義,在甲骨文的形狀中便能體會一二:
“得”字像手持貝,表明古代的“貝”為寶物或用作貨币;“獲”為手持一隻鳥形,表示俘獲的“獲”;“監”字是人用器中之水照面的形象,表示的是古人以“水”為鏡的習慣;“休”字像人在樹蔭下休息,所以古代“休”字有休息、止息和“蔭”的意思;“保”字像一個大人背着一個孩子,所以“保”字古代有“保護”和“依仗”兩個意思。
從已識别的甲骨文文字來看,它已具備"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記錄了殷商時期祭祀祖先、農作物豐歉、天時氣象變化、戰争勝負,乃至生育、疾病等社會和生活内容。
從20世紀初到現在,一代又一代的學者們将甲骨文研究接續傳承,并讓這門古老的學問不斷推出新的成果。
但即便如此,甲骨文破譯之路依然無比漫長。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德寬教授說,雖然甲骨文研究已過百年,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搞清楚,一是認字,二是片數,三是斷代。
以認字為例,學者編纂的甲骨文字典收字已有4300多個,其中2000多字有人進行過研究,但目前取得共識的破譯字僅1300多個,一大半字還不認識,隻能放在字典的附錄中存疑待考。
2016年,中國文字博物館發布的一篇“懸賞公告”曾引發廣泛關注。公告稱,破譯未釋讀的甲骨文并經專家委員會鑒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10萬元;對存争議甲骨文做出新的釋讀并經專家委員會鑒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5萬元,真可謂“一字千金”。
來源:中國文字博物館公告
走向未來的甲骨文
無論如何,甲骨文都是值得我們驕傲的,它也被認為是迄今可見最早成體系的漢字。
2017年10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發布消息,中國申報的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現在,甲骨文雖然古老,但卻并非身處“冷宮”。比如,甲骨文手機表情包在鬥圖圈一度很流行,還與“神馬、有木有”等網絡流行詞結合起來,很受歡迎。
圖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古文字藝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楠教授設計的“甲骨文表情包”系列。
圖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古文字藝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楠教授設計的“甲骨文表情包”系列。
圖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古文字藝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楠教授設計的“甲骨文表情包”系列。
在學術方面,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大數據、雲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釋研究”正式實施;甲骨文書法和甲骨文實物也走出象牙之塔,使學者的研究成果走近大衆、走向世界。
近日,國家博物館将迎來年度大展——“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近190件甲骨、青銅、玉石、書籍實物構成的叙事鍊條,共同講述甲骨被發現與發掘的驚世過往,重溫甲骨文背後的商周文明,緻敬甲骨學者們的卓越成就。
到2019年,甲骨文發現已經120周年了。在接下來的日子,也仍将有無數學者為它的破譯而努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