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更新时间:2024-09-28 10:22:55

深知養殖從業不易,共謀水産行業繁榮。不誤導不誇大不炒作不标題黨。用養殖人的語境,讓你在短時間内享用一份精品!

(有些種類會産生積累毒素或者形成具有毒腺的硬棘)1

自有生物界開始,生物毒素就已經存在于生物界,人類對于生物毒素的研究和利用也有較長的曆史。生物毒素是生物在自然界長期生存競争和對環境适應中不斷演化出來的特殊複雜性狀,生物毒素的存在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生命現象。

同其它類群相似,魚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應外界環境的機制。其中,有些種類在生長過程中,其體内會産生或者積累毒素,當其它生物捕食後便會引起中毒現象;還有部分魚類形成了具有毒腺的硬棘,一旦被該硬棘刺傷後會造成疼痛甚至發生中毒情況,像這類包含有毒棘或體内具有毒素的魚類被統稱為有毒魚類(Ichthyotoxic fishes)。

“拼死吃河豚”是公衆對有毒魚類最直接的反饋,河鲀,通常泛指是鲀科(Tetraodontidae)魚類,因大多數體内含有河鲀毒素(Tetrodontoxin)而具有極強的毒性,在處理過程中,稍有不慎則容易引起食用者中毒。研究表明,除河鲀外,世界範圍内還廣泛分布着其他種類的有毒魚類。據不完全統計,有毒魚類是有毒脊椎動物中最龐大的類群之一,保守估計在2500種以上。目前已知的多數分布于海洋中,如魟科(Dasyatidae)、鲉科(Scorpaenidae)和毒鲉科(Synanceiidae)中的大部分種類。

(有些種類會産生積累毒素或者形成具有毒腺的硬棘)2

(有些種類會産生積累毒素或者形成具有毒腺的硬棘)3

根據伍漢霖(2002)在《中國有毒及藥用魚類新志》一書中,将有毒魚類分為珊瑚礁毒魚類或肉毒魚類(Ciguatera-producing fishes)、鲀毒魚類(Tetrodontoxic fishes)、卵毒魚類(Ichthyootoxic fishes)、膽毒魚類(Call-bladder poisonous fishes)、血清毒魚類(Ichthyohemotoxic fishes)、肝毒魚類(Ichthyohepatotoxic fishes)、易生成組胺毒魚類(Histamine and saurine-producing fishes)或稱為鲭毒魚類(Scombrotoxic fishes)、蛇鲭毒魚類(Gempylotoxic fishes)或稱為含蠟脂魚類(Wax-producing fishes)、含真鲨毒素魚類(Carchatoxin-producing fishes)、刺毒魚類(Venomous or Acanthotoxic fish)及皮膚黏液毒魚類(Ichthyocrinotoxic fishes)。

在淡水有毒魚類中,比較有影響的主要包括膽毒魚類、卵毒魚類和刺毒魚類。其中,膽毒魚類是指其膽汁含有毒素的魚類;卵毒魚類即繁殖時期其性腺,更多的是卵巢(卵粒)含有毒素的魚類,除卵巢外,魚體其它部分通常無毒;刺毒魚類則指魚體含發達的棘刺,并附以毒腺,在淡水魚類中,毒棘通常位于鳍棘。

(有些種類會産生積累毒素或者形成具有毒腺的硬棘)4

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a),膽毒魚類代表之一

(有些種類會産生積累毒素或者形成具有毒腺的硬棘)5

雲南光唇魚(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卵毒魚類代表之一

(有些種類會産生積累毒素或者形成具有毒腺的硬棘)6

黃颡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刺毒魚類代表之一

已有的報道指出大多數卵毒魚類的毒素通常能被熱所破壞,經過一段時間持續加熱,可以失去大部分甚至完全失去毒性,但也有少數種類,魚卵毒素能耐熱,煮食後仍會中毒,因此,對不熟悉魚類,不要盲目食用其魚卵。

膽毒魚類毒素通常最為穩定,生吃、加熱或泡酒等方式飲用皆具有較強的毒性,中毒後會引起多器官病變,嚴重者會導緻器官衰竭,且無特效藥物。食用魚類膽汁在中國及東南亞地區時有發生,且造成了多起死亡事件,究其原因是對膽毒魚類認知不足,缺乏必要的科普,同時還受一些民間偏方影響。在此背景下,特别提醒公衆,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不要攝食魚類膽汁,特别是鯉科(Cyprinidae)魚類的膽汁(目前已知的膽毒魚類皆為鯉科魚類),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刺毒魚類毒素引起中毒後,除本身引起的物理傷害外,還可出現紅斑、腫脹、刺痛、胸悶、心悸等症狀,嚴重者會引起血壓降低,昏迷而導緻休克等。刺毒魚類毒素分子結構較大,研究指出其毒素主要為一些蛋白質或多肽類物質,能被加熱和胃液所破壞,因此,推測刺毒魚類僅在魚體存活時有較大攻擊性和毒性,而魚體一旦死亡後,其毒性會逐漸随之消失,因為蛋白質會變性(僅限于推測,有待進一步驗證)。

事實上,關于有毒魚類研究整體不足,很多相關機制與機理尚不清楚,作者借助本文對有毒魚類進行簡要科普,期望增強公衆意識,防範中毒。然而,限于篇幅有限和本人研究尚淺,暫且行文于此。更多關于有毒魚類的知識,期望在随着以後研究的深入,能再作詳細探讨。

(來源:智漁知水)

作者簡介:張富斌,四川眉山人,西華師範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水生生物學、魚類生态學與資源保護、水域生态學、河流健康評價、環境影響評價等。

(有些種類會産生積累毒素或者形成具有毒腺的硬棘)7

水産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敬請關注我的頭條号@漁人劉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請登錄西南漁業網和養魚第一線公衆号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内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魚病##水産養殖##魚##喂魚##水産人#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