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中,貔貅是一種猛獸,一種靈獸,一種瑞獸,是一種吉祥之獸。
因此,貔貅也是傳說中一種祥瑞的象征,一種圖騰文化的表現。
貔貅主要有幾大特點為人所稱道和敬奉:
一是威猛,作為一種猛獸,常常被比喻為威武之師,如“貔貅之軍”、“貔貅雄兵”、“百萬貔貅”等;
二是辟邪,這也是貔貅的别名,辟邪除惡,能消除瘟疫疾病,邪惡唯恐避之不及,因此也具有趨吉避害的開運和轉運功能;
三是招财進寶,隻進不出。貔貅又名“天祿”,能耐神奇,喜金銀财寶,大口吞食,來者不拒,而且沒有“出口”,是個金銀财寶的“無底洞”。
在中國文化中,貔貅威猛而美好:貔貅辟邪祛病,對應于人們身心健康的美好祈福;貔貅“大吉大利”,對應于人們追求财富的美好願望。
同時,貔貅自帶喜感,天性喜金銀,有進無出,多多益善,意味着一本萬利,财源滾滾……
如果以為貔貅隻是傳說中的動物,那麼你可能還不太了解貔貅。
我們可以一起參考曆史,來深入認知一下貔貅的内涵。
在正史中,《史記·黃帝本紀》對貔貅有着專門的記載:
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豸區、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在阪泉之戰中,黃帝教熊、罴、貔、貅、豸區、虎與炎帝作戰。有人認為熊、罴、貔、貅、豸區、虎是不同的圖騰,均為部落名稱,這也算是一種能夠自圓其說的觀點。
不過,在上古時期,熊、罴、貔、貅、豸區、虎作為一種動物兵種,似乎更合理一些。就像曆史中記載更為明确的“火牛”(如齊國火牛陣)、象兵、鵝兵、海豚兵、信鴿等作戰一樣,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其實就是騎兵對兵車的改革,都是利用戰馬協同作戰的表現。
而且,黃帝訓練熊、罴、貔、貅、豸區,其後并未跟着“之部”、“之軍”的确定詞彙,同時,《史記·黃帝本紀》說黃帝“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可見在黃帝時代,馴養動物已成為一種常态,一種普及的能力。
無論是曆史上曾經實有的一種動物,還是文化中逐步提煉的一種圖騰,或者是傳說中神奇的一種瑞獸,貔貅都已經成為精神層面的一種象征,一種民俗生活的一種内容。
無論古代還是今天,人們都十分喜歡佩戴和收藏貔貅。其實,除了人們平常了解的種種寓意,貔貅還藏着兩個深層次的秘密:
一是“不漏”
貔貅為什麼能克邪去病?
一個原因是貔貅身強體健,雄心銳意,以威猛之勢“坐鎮”,能“鎮住”邪惡力量;
而另一個原因至關重要,就是“不漏”。貔貅沒有排洩系統,沒有“漏”的開關。貔貅吞食金銀财寶隻進不出,其實更是指向深層次的“不漏”。也即此處的關竅是“無漏”。不僅财不漏,還要氣不漏。換句話說,既不要漏财,更不要漏氣、洩氣。做到一點也不漏。
中醫、中國文化講營氣不失,正氣不漏,就是說人體守護之氣要完善全備,一身正氣不能被外邪損害,不能遭受損失,如此,人體(包括身心)才能健康沒毛病了。
儒家所說“吾善養浩然之氣”,佛家所說的“漏盡通”,道家所說的“靜守”,從狀态來說,都是講“不漏”,都是講深層次的“不漏”、“無漏”。
二是“大藏”
不漏則藏,有漏則不能藏。
漢語博大精深,“藏”是多音多義字,一個是動詞,是儲藏、守藏之意,是藏着的“藏”;一個是名詞,是寶藏的“藏”,是藏起來的寶貝寶藏。
無論名詞動詞,在中國文化中,這藏字,核心大意是:是寶才要藏;藏的都是寶。
貔貅招财進寶,隻進不出,正是應合了此義。
進一步來說,就像谷物安穩地放在筐子中,走起來不遺漏,才能更好地安放在谷倉中,在中國文化中,隻有做到不漏,無漏,精氣神不漏,智慧不漏,才能更好地“藏”。
儒家講“中和”“明德”,佛家講“三藏”“大藏”,道家講“藏相”“藏盡”,都是“藏”的要義。
故言之,貔貅代表着“藏”,代表着“大藏”。
生命本悟,快樂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光未央原創作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