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元節被稱呼為鬼節?七夕才結束不久,七月半的中元節/盂蘭盆節就到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為什麼中元節被稱呼為鬼節?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為什麼中元節被稱呼為鬼節
七夕才結束不久,七月半的中元節/盂蘭盆節就到了。
作為一個雜糅了佛道教色彩的節日,中元節的民俗活動,并不限于祭拜,如今也依然活躍在各大遊戲的節日活動中(?)。
不過現在大家還是更多地把中元看作“鬼節”的。
但在千年之前,可不是這樣。
雖然是個以祭祀為主的節日,但古人過得還是很熱鬧的。
由“目連救母”而生的盂蘭盆節,在宋代以前,各大佛寺在七月十五會舉辦盂蘭盆齋會。寺廟準備的“盆齋”奢華富麗,放入以食物為主的供品,用紙花、竹子、蠟燭等裝飾,民衆則紛紛前往供佛。
北宋時期,盂蘭盆節則不再是僅限于寺廟場所的節日了,普通百姓也開始自制“盆齋”,進行祭祀。
中元則是道教的說法了,道教有中元地官赦罪的說法。
唐詩裡的“中元節”有“今朝歡稱玉京天”。
《太平廣記》也有貞元年間“時中元日,番禺人多設珍異于佛廟,集百戲于開元寺”的記載。
當然最重要的是,古人中元放假!
《大唐(元和)新定吉兇書儀》中有假甯令,提到:“三元日,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上(中)元準令各休假三日,下元日,休假一日。”
《唐會要》也有“七月十五前後各一日,宜準舊例休假。”
(P.S雖然下元現在已經基本沒人過了……但在唐就隻放一天真是沒想到呢……)
宋也繼承了唐的休假制度。
果然過節的氛圍需要放假。
北宋時期的中元節,“盆齋”漸漸轉向民間,因此也并不再單純是個佛教祭祀的活動。中元節前幾天,市井往往就開始賣冥器,諸如衣飾冥币,中元前一天,攤位上開始賣楝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到中元那一天,在盆裡放入事先準備的這些冥器祭品,一并焚燒。這時候,人們就不再是祭祀目連或是佛教的神明了,更多地開始是祭祀先祖。
同時,朝廷在中元這一天開始有官方的祭祀活動,祭祀前線陣亡的将士,
“禁中亦出車馬詣道者院谒墳。本院官給祠部十道,設大會,焚錢山,祭軍陣亡殁,設孤魂道場。——《東京夢華錄》”
但大家也沒有忘了“過節”。宋代“三元”不禁夜,逛夜市和勾欄瓦肆成了普通百姓的新選擇。《目連救母》則變成了七月十五的固定演出節目。
不僅如此,中元開始放河燈了!
《夢梁錄》裡說:“七月十五……後殿賜錢,差内侍往龍山放江燈萬盞。”
這個習俗一直留存,清代納蘭性德《眼兒媚·中元夜有感》有“一池萍水,幾點荷燈”,乾隆同學也有《中元夜玩月放河燈》《中元夜看荷燈》兩首。
總之大家似乎都還挺喜歡放河燈的。
中元從一個宗教色彩的節日也逐漸變成祭祀先祖的日子。
(但好像和“鬼節”也沒什麼關系)
然後就……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所以中元還是個很可愛的節日的~現在全國各地過中元的日子并不完全一樣,有些地方過七月十四,有些是七月十五,但中元作為追思祭祀的節日,也沒有那麼可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