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愛心。
《孝經》: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明四海。一個孩子是不是孝順,才能真正讓父母得到未來的幸福和喜悅。
不孝順的孩子會給家長晚年的生活,帶來什麼?
鄰居的陳大娘,有三個孩子,沒想到孩子們長大後,工作都忙,自己身體好的時候,也沒有要求孩子們,來照顧自己。
直到,老伴去世後,陳大娘也開始心情低落,腿部行走不方便,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緩慢的行動。自己不能買菜做,就開始讓孩子們商量,看一看哪一個有時間照顧她,沒想到,當初最疼愛的小兒子,一直都聯系不上。
當年剛生下女兒不長時間,就有了小兒子,隻能把女兒送到娘家養大。沒想到在娘家父母的養育下,女兒懂事孝順,在陳大娘需要照顧時,女兒主動搬到了陳大娘附近,每天準時來收拾家務,來做飯。
陳大娘特别後悔,當初沒有對女兒好一些,對小兒子則非常失望。需要孩子來照顧自己時,卻不肯來陪着她。
小時候有這“3個特征”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不孝
不孝順的孩子,在小時候的行為方面,就會有所表現。
第一,經常說讓父母傷心的話。
《論語》子夏問孝,子曰:“色難。當有學生問孔子,什麼是孝順時,孔子回答他,做到色難。就是不僅生活方面,細心照顧,更重要的就是,做到和顔悅色與父母說話。
父母不會使用手機時,問孩子怎麼用,問了三遍以上時,就會被孩子吼。你怎麼還沒學會,太煩人了!卻沒有想過,小時候,為了教自己學說話時,父母可以重複說上無數次。
想讓孩子拿杯水過來,孩子卻說,我不想去,在父母生病時,孩子卻在喊,我還餓着呢,你什麼時候起來做飯!家長的心情會無比難過,孩子長大了,卻說着最狠的話,讓自己無法相信。
第二,做事前沒有想過父母的感受。
《弟子規》:父母好,力為具,父母惡,謹為去。父母喜歡的事情就努力實現,父母不喜歡的事情,則盡量避免。
有的孩子想做什麼事情前,根本就沒有想過,應該跟父母說一聲,自己想做,就直接就做了。隻要自己開心就好,沒有考慮過,父母會不會難過。
陳大娘小兒子一開始想創業,就逼着陳大娘跟親戚借錢,結果,不到三個月,就賠了全面的投入。陳大娘沒辦法還債,隻能去打工,另兩個孩子心疼媽媽,就主動還了債。可是小兒子卻根本不領情,覺得哥姐為自己付出是應該的。
第三,隻想着自己能開心,沒有照顧過父母的心情。
陳大娘年輕時生病住院時,有親人送來好吃的水果。小兒子直接就打開,拿自己最喜歡的吃起來。還嚷着自己太餓了,想吃可口的飯菜。
卻沒有想過,剛做過手術的媽媽,不能吃辛辣的食物,自己要了特别油膩,非常辣的菜,陳大娘不能吃。旁邊的人都覺得孩子太不懂事了,陳大娘也沒有糾正小兒子的行為。
如何教育孩子,才能避免成為不孝順的人呢?
首先,培養孩子感恩的心,不溺愛。
《孝經》:夫孝,德之本也。一個孩子德行的根本就是孝順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讓孩子有感恩之心,才會發現父母的辛苦,才會主動願意為父母做事。
陳大娘特别心疼小兒子,什麼家務也不用幹。想吃什麼,陳大娘都會想盡了辦法給小兒子準備,想要什麼禮物,陳大娘也舍得花錢,小兒子對哥姐不禮貌時,陳大娘不管教小兒子,反而要求大家都要讓着小兒子。
在溺愛下長大,孩子沒有感恩之心,養成了所有事情,都必須聽自己的,否則就會發脾氣。當初,要結婚時,就跟陳大娘大鬧一場,逼着哥姐給自己買新房子,滿足了他的要求,才罷休。跟哥姐借的錢,陳大娘也悄悄替他還了,愛孩子沒有邊界時,孩子也失去了成長的機會。沒有培養孩子的感恩心,也失去了成才的機會。
其次,引導孩子為别人着想,不自私。
為别人着想,是天下第一等的學問。
在孩子小時候,培養孩子看到别人的付出,看到别人的需要,才能有大愛,才會不自私。引導孩子說令人溫暖的話語,看到别人的需求,主動關心弱勢的人群,就能養成為别人着想的習慣,成為心中有大愛的人。
最後,教會孩子做家務,不傲慢。
習勞方知感恩。想讓孩子真正能成為孝順的人,一定要引導孩子學會做家務。
四五歲時,可以讓孩子拿抹布擦灰,教孩子擦桌子。不僅讓孩子養成勤勞的好習慣,還能養成不傲慢的性格。
陳大娘的小兒子,不會做任何家務。對别人的付出,卻能挑出來無數的毛病。抱怨飯菜做得不好吃,抱怨衣服沒有洗幹淨,沒有想過父母已經很辛苦,這些事情,自己可以分擔一些,帶着傲慢心,還指揮哥姐做事,覺得付出的事情,與自己無關。
隻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根本不會照顧父母,也不知道父母的喜好是什麼,如何孝順!
總之,在孩子小時候出現不恰當的言語和行為時,能得到家長的引導和教育,就會學會正确的做法,長大後,就不會做傷害父母和别人的事情,做事前,先考慮父母的心情和感受,就不會成為不孝順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