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桑田變滄海,滄海變桑田,可不是他們随便說說。
根據科學家們的考察,我國在過去2000多年間,東部地區面積有所增長。
增長的面積主要集中在山東、江蘇等地,算下來接近一個省了。
這些多出來的土地從而來?
難道真的有所謂的盤古在開天辟地?
桑田滄海變化
科學家們不認為有什麼盤古,或者女娲,這些是神話傳說。
真正給我國增添土地的,是長江和黃河,尤其是黃河。
長江黃河是華夏文化中的母親河,中國文明在這兩條河的流域誕生。
它們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有豐富的資源,還有肥沃的土壤。
這些土壤滋養了大地,也讓入海口不斷地後退。
洶湧的黃河
母親河的泥沙黃河泛濫是中華曆史上的痼疾,早在上古舜在位時期,黃河數次洪水,兩岸民不聊生。
舜先是派出鲧,也就是大禹的父親治水。鲧采用圍堵的方式,試圖堵住黃河的洪水,結果适得其反,更多的土地被淹沒。
後來鲧的兒子大禹來治水,運用和他父親完全不同的策略——疏通。
結果成功治理了黃河的水患。
大禹治水
大禹之後,黃河依舊咆哮,它每年會将16億噸泥沙注入大海。
不僅如此,黃河還經常變道,根據史料記載,黃河在過去的2000多年間,有過6次變道,入海口也從山東改到江蘇再改回山東。
這6次改道上至東周時期,最近則是1938年。
黃河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山脈,跨越我國三個地形階梯。
在進入下遊之後,黃河的流速放緩,這也讓裡面的泥沙出現沉澱。
如果按照這個泥沙量繼續注入,再過大約400年的時間,渤海就有可能被黃河填平。
黃河源頭
比起黃河的暴烈,長江就要顯得溫和很多,長江曆史上幾乎沒有明顯改道,它的泥沙量也沒有黃河多。
但這并不能說明長江在塑造地貌上就遜于黃河,要知道我國的第三大島嶼崇明島,就是長江帶來的泥沙沉澱形成的。
它的曆史隻有大約1000多年。唐朝武德年間,長江入海口浮現兩個沙丘,在之後這兩個沙丘不斷擴大。
在16世紀的地圖中,崇明島并非像今天這樣是一個大島,反而是零零散散的小島嶼。
我國第三大島嶼——崇明島
由此可見,我國東部的一些城市,形成的曆史很有可能非常短。
經過對東北城市地下岩層的年齡判定,越是靠近大海的城市,其地基年齡就比較年輕。
相反一些内陸的城市,如西北地區的賀蘭山,岩層年齡高達20億年。
根據地質學家估算,長江、黃河在過去2000年填平的海域面積,約等于我國東部的一個省,可謂名副其實的“填海造地”!
黃河入海口
并且這個過程還沒有停止,我國東部的海岸線正在後退,在未來1000年,很有可能會再多出一個省的面積。
這聽起來是個好事,這種河流沖擊形成的平原,土壤肥沃,适宜耕種。
可是長久來看這是一件壞事,這說明河流沿岸的水土流失非常嚴重。
河流沖擊平原
繼續填海的壞處這個世界上的物質是守恒的,有多少泥沙注入大海,陸地上就損失了多少泥沙。
水土流失會造成土地退化,要知道地球的土壤實際上來得并不容易。每形成1厘米土壤,需要耗費1000年的時間,土壤可以算作一種很難再生的資源。
沒有了土壤,岩石層将裸露出來,到時候沒有任何植被覆蓋,整個内陸地區越來越荒涼。
泥沙除了彙入大海,還會在沿途的河段以及湖泊中堆積,阻塞河道,導緻河床被擡高。
河南開封的地上懸河,河床超過地面7米以上。這種情況非常危險,一旦決堤,威脅的就是整個城市的安全。
地上懸河
泥沙會讓湖泊的面積減小,湖泊是河流的緩沖地帶,對于洪災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湖泊變小之後,調節能力變弱,導緻被洪水淹沒。
在曾經的漢江平原上,有一片叫做雲夢澤的地方,曆史學家們認為這是一個湖泊群,專門調節漢江以及長江地區水流量的。
現在,雲夢澤早就已經沒有了蹤迹,隻留下它在文學作品裡的模樣。
由于失去了湖泊的保護,湖北地區是長江沿岸遭遇洪水最嚴重的省之一。
雲夢澤的位置
此外,如果渤海真的被填平,那麼對于我國的北方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
華北地區位于秦嶺-淮河以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渤海是哪裡主要的水蒸氣來源。
如果渤海被填平,那麼華北平原接收到的水蒸氣會減少一半以上。
屆時,我國的北方地區會陷入幹旱,從而導緻糧食減産。
并且地質學家們認為,我國的海岸線在倒退,可這隻是暫時的,因為全球變暖加劇,很快海水又會重新淹沒河流沖擊出來的土地。
華北平原的農田
海平面上升由于人類使用化石能源,造成地球溫室效應增強,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現在200多年的時間裡,地球的平均氣溫上升了1℃左右。
全球變暖最明顯的後果就是兩極的冰川融化,淹沒陸地。
根據軟件的模拟,當兩極的冰川全部融化,海平面上升大約66米,淹沒10%至20%的陸地。
這樣算下來,海水将淹沒到我國的南京地區。
我國東部的沿海城市,将再次回到2000多年前的狀态。
海平面上升
其實,全球變暖對于地球來說很正常,在地球46億年的時間裡,它經曆過多次全球變暖和全球冰封。
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全球變冷是在第四紀,距今258萬年,一直到12000年前,冰川期才徹底結束。
而距離現在最近的一次全球變暖,是在大約5500萬年前,當時的地球在幾百年的時間裡突然上升了5到8℃,變暖原因至今不明。
因此冷熱交換是地球的常态,地球是通過調節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進行溫度變化的,現在的變暖是因為人類把遠古時代的封存在地殼中的碳釋放了出來。
第四紀冰川時期
就算人類不釋放,地球也會在某一個時期将其放出來,可能速度沒有人類現在這麼快。
因此,全球變暖和冰川融化,對于地球來說沒有什麼特别,但是對于人類來說就是天大的災難。
全球變暖意味着極端天氣增加,原本的氣候被改變,農業受到嚴重影響。
人類雖然能夠沖破大氣層進入太空,可是人類還沒有到能夠控制天氣的地步,農業其實還在靠天吃飯。
幹旱導緻顆粒無收
海平面上升會将沿海地區淹沒,而這些的地區恰好又是非常适合種植糧食的地方。
人類失去的10%到20%的土地,其實很多是适合耕種的良田。
對于我國的渤海來說,或許在400年後,它并沒有被黃河填滿,反而因為海平面上升,渤海的面積增大。
渤海海域
解決辦法對于我國來說,填平渤海和海平面上升都不是想看到的結局,因此我國兩手準備,同時治理。
一方面治理黃河、長江兩岸的水土流失問題,尤其是黃河地區。
在過去,有一碗黃河水,半碗黃河沙。
黃河的泥沙主要來自黃土高原,因此固定住黃土高原上的泥沙,就是治理黃河的關鍵。
黃土高原
在我國的不斷努力下,黃土高原的面積不斷縮小。
另一方面,我國為了減緩全球變暖,積極推行低碳行動,倡導節能減排。
隻不過,全球變暖和黃河泥沙不一樣,後者隻需要我國單獨的努力,而前者需要全世界團結。
隻能說,低碳行動,光我們國家做得好,抑制全球變暖的作用并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