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校園霸淩已經成為一個社會熱議的話題,如果你正在遭受校園霸淩,或者你懷疑自己的孩子正在遭受校園霸淩,希望我的建議可以給你提供一些幫助,讓每一個孩子都可以享受快樂的童年時光。
(一) 如果你遭遇霸淩應該怎麼辦?1.在遭遇霸淩的第一時間告訴父母或者老師在校園内遭遇霸淩的,有時候霸淩者會恐吓、威脅你,如果你把發生的事情告訴父母或者老師就會變本加厲的對你施暴,但其實這隻是霸淩者的虛張聲勢,在遭遇霸淩的第一時間你一定要告訴家長和老師,千萬不要隐瞞被霸淩的真相。
2.保護好自己
遭遇霸淩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保護好自己,如果有機會可以選擇逃跑,跑到安全的地方後可以報警,也可以盡快向父母或者是其他值得信任的大人求助。
3.盡量避免去霸淩可能出現的場合例如避免到校内人煙稀少的地方,如果無法避免,盡量讓其他同學或者朋友陪伴前行,如:放學的時候可以約同學一起走。
(二) 如果你的孩子遭遇霸淩應該怎麼辦?1.當孩子告訴你他遭遇校園霸淩時,你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很多家長可能會一開始就不相信孩子所說的霸淩,認為隻是孩子們之間的嬉戲打鬧,覺得是孩子太嬌氣,或者讓孩子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更有甚者會問孩子為啥不欺負别人專門欺負他。這些處理方式都是極端錯誤的。
孩子因為相信你才把事情告訴你,希望你可以幫他處理,如果你這樣不分青紅皂白就把錯誤歸結在孩子身上,隻會導緻孩子不敢再告訴你,一個人默默承受霸淩,所以當孩子告訴你他正在遭遇校園霸淩,你應該仔細傾聽孩子對霸淩的陳述,詢問哪些人參與了這次霸淩、霸淩發生的地點以及霸淩發生的原因,讓他切身的感受到你是關心他、支持他的。
2.告訴孩子一定不要忽視霸淩通常來說如果孩子可以忽視霸淩,他可能也就不會告訴你了,既然告訴你了必然是無法忍受、深受折磨,這個時候你作為家長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讓孩子避免遭受霸淩,而不是單純的讓孩子忽視,并且忽視通常隻會讓事情更加惡化,不可能會解決問題。
3.不要鼓勵孩子“以暴制暴”首先“以暴制暴”本身就是錯誤的,讓孩子“打回去”并不會有效的解決問題,甚至可能導緻孩子在學校遭受處分,而且灌輸錯誤的價值觀給孩子,可能導緻孩子今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其次如果孩子真的有實力“打回去”,也許就不會求助你了;最後,你作為家長,應該是你去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應該把這個問題扔回給孩子,讓他自己解決。
4.保持冷靜的情緒、清晰的頭腦因為現在很多家庭還是隻有一個孩子,自己家的孩子就是自己的掌上明珠,在外面被欺負了,很多家長肯定難掩激動的情緒,但是這個時候激動無濟于事,應該靜下心來思考下一步應該怎麼辦,如何處理。
5.盡快與老師或者校長聯系你可以先跟老師聯系,告訴老師事情發生的經過,畢竟孩子在學校與老師接觸的比較多,老師也更了解學生,可以讓老師處理,有必要的話也可以讓老師約霸淩者的家長一起面談,但是在面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控制情緒。
6.如果老師和校長不給予重視,可以直接前往教育局投訴有些老師和校長為了保護自己的名聲可能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忽視校園霸淩的存在,如果你對學校的處理方式不滿意,你可以到教育局投訴,但是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畢竟沖動無助于解決問題。
7.給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必要時可以帶孩子看專門的心理醫生不要忽視霸淩行為可能會給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也不要覺得去看心理醫生是一件丢臉的事情。孩子遭遇霸淩後,要及時給孩子進行心理疏導,情況嚴重的應該求助心理醫生。
8.要求施暴者進行精神損害賠償如果你的孩子因為校園霸淩,産生精神疾病或者精神障礙的,你可以要求施暴者消除損害,賠禮道歉并進行精神損害賠償。
9.給孩子轉校有些霸淩行為難以處理、處罰的或者老師學校、相關部門不予重視的,建議家長可以給孩子轉校,畢竟孩子的心理、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換一個環境,可能有助于孩子走出霸淩的心理陰影。
(三) 如何防止你的孩子遭遇霸淩?1.平時多教導孩子一些保護自己的策略很多孩子不敢告訴家長自己被霸淩都是因為霸淩者的威脅恐吓,所以家長應該盡早告訴孩子,在遭受霸淩時應該趕快告訴家長和老師,這樣的行為不是懦弱也不是打小報告。必要的時候也可以讓孩子學習一些自衛術等,讓孩子面對危險時可以自我保護,可是這需要家長把握好尺度,以免讓孩子誤以為免受欺負的意思就是欺負别人。
2.随時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通常來說校園霸淩都是越演越烈,可能剛開始隻是比較輕微的霸淩,逐漸變得越來越暴力,那麼家長需要随時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情況,比如孩子身上突然出現傷痕、性格越來越内向或者突然不想上學等等,發現這些情況時應該及時與孩子溝通,傾聽孩子的煩惱。
3.保持與學校老師的溝通可以定期向老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如果發現孩子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也可以打電話給老師詢問孩子在學校是否發生了什麼事情,随時掌握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動向。
注:上述文字等表述,參照相關法律法規與法律服務網等信息整合、搬運、整理所得。若侵權,請私信。在核實完畢後作者将第一時間删除,作者的目的在于為公衆公益普法,提高法律意識,推動法治社會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