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禮儀的開場白?喪禮人生最後一項禮儀,也是對生命的尊重中國人對于喪葬的重視也是具有淵源的自西周至今,喪葬禮制文化傳承了3000餘年它是一個家族文化的縮影,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沉澱在古人眼裡,人生有三大重要的禮儀,即成人禮、婚禮、葬禮在曆史的長河裡,古人對葬禮的重視程度非常高,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喪葬禮儀的開場白?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喪葬禮儀的開場白
喪禮人生最後一項禮儀,也是對生命的尊重。中國人對于喪葬的重視也是具有淵源的。自西周至今,喪葬禮制文化傳承了3000餘年。它是一個家族文化的縮影,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沉澱。在古人眼裡,人生有三大重要的禮儀,即成人禮、婚禮、葬禮。在曆史的長河裡,古人對葬禮的重視程度非常高。
古人辦喪事,要在廳堂内設靈桌,上面放置靈牌,還有香爐、蠟燭之類,有時要請和尚或道士念經,超度亡魂。今人大體相同,隻是普通百姓隻請風水先生(俗稱陰陽)代替和尚、道士念經。古人死後,要給沐浴。這在《禮記·喪大記)裡有記載。這個風俗持續到後世。《晉書·王祥傳》記載王祥将死,戒其子曰:“氣絕但洗手足,不須沐浴。”可見一般人死後是要沐浴的。今人隻冼手足,一般省去了沐浴。死後有“殓”的儀式。有小殓、大殓。小斂是給屍體裹上衣衾,我們家鄉叫“落草”,即給逝者穿好衣服,放置到鋪好草的地面上涼屍。大斂則是把屍體裝進棺材。斂時死人口裡須含飯,所以《戰國策·趙策》講到“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死則不得飯含”。今人在逝者剛斷氣時獻上“倒頭飯”,這是代替含飯。入殓後,停棺待葬,叫做“殡”。《論語·鄉黨》:“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殡。”孔子的意思是說:“就在我家裡停柩吧!”《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這是說把晉文公的靈柩送到曲沃停喪,還不是葬埋。後世所謂出殡是把靈樞送到埋葬的地方去,我們家鄉叫“發喪”。貴族出葬時還有許多排場,送葬的規矩是白衣執绋。绋是拉柩車的繩子。執绋的原意是親友們幫助拉車,實際上隻有形式。我們家鄉出殡,在送殡人的行列的兩旁拉兩根白帶子,讓孝子牽着,叫“拉纖”,那就是體現執绋的遺制。挽歌據說最初是挽柩的人唱的。古樂府相和曲中的《薤露》、《蒿裡》都是挽歌,陶淵明有《挽歌詩》三首,後世的人們不唱挽歌,而以挽聯代替挽歌。以上是古人與今人的做法的對比,我們看出今人基本上繼承了古人的喪葬形式,這就是喪葬文化傳承的結果。人們舉行喪葬儀式,是對死者的紀念,喪葬以祭祀、緬懷等感情為基礎,形成的一種喪葬文化和習俗。喪葬既成文化,它就有一種教育作用。通過這種儀式,它可以增進家族的團結、和睦,進而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當然,随着社會的發展,殡葬形式也應與時俱進,我們要提倡厚養薄葬,首先在父母活着的時候多關心,多照顧,父母去世之後喪葬可以從簡,但儀式還必須有,隻是不要鋪張浪費罷了,因為喪禮是人生最後一項禮儀,對逝者的悼念就是對生命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