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周刊》網站8月21日刊登報道,講述了在上海工作的德國人伊麗莎白·蒂爾克的中國生活趣事。全文編譯如下:
伊麗莎白·蒂爾克供職于德國機械制造商通快集團并被派駐上海。她接受了記者采訪,談她在中國生活有哪些趣事。
《經濟周刊》記者問:你是之前就對中國感興趣,還是在上海工作3年半逐漸對中國感興趣的?這些興趣是怎麼來的?
伊麗莎白·蒂爾克答:我對中國的興趣是讀研期間被喚醒的。我讀的是偏重亞洲的綜合管理專業,在韓國梨花女子大學交換過半年,其間曾來過中國,那也是我第一次來中國,我對這些亞洲國家的興趣就這樣被點燃了。我看到了高速增長、進步和現代,這些都同我們歐洲人難以領悟和理解的傳統文化交織在一起。我被深深吸引。畢業以後,我入職通快集團。當我後來得到機會來上海時,我對自己說:這适合我。
上海浦東
問:你一開始是在通快集團的總部上班,在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迪青根。從一個小城鎮到上海這個大都市,你有什麼感覺?
答:一開始沖擊非常大。慢跑或散步的時候,看到城市天際線,我目瞪口呆。這座城市現代、宏偉、飛速發展……在這裡生活和在迪青根或者斯圖加特完全不一樣。
問:你在這裡是和當地人聯系,還是更願意局限于和其他外國人聯系?
答:不管怎麼說,和其他外國人建立聯系都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相較于其他中國城市,上海的外國人比例很高。即便如此,我仍然覺得上海是一個多元化社會,人們可以迅速與它建立聯系。如果人們就這麼來到上海,要被中國社會所接納有難度,需要共同的熟人或者第三方介紹。我通過當地同事接觸到了一些中國家庭。
問:你語言能力如何?不會漢語會不會對生活和工作構成障礙?
答:我參加了語言班,目的是能理解基礎漢語,但口語确實隻能說得磕磕巴巴。這在上海沒有問題。所有地方都能用英語應對,因為這座城市非常國際化,中國人英語也很好。但如果去其他地方旅遊,去小城市或農村,有時候就得打手勢了,因為英語在那些地方沒有這麼普及。但到目前為止我都沒問題。
問:很多德國人對中國沒有特别積極的印象,你家裡人怎麼看待你去上海工作?
答:在德國,人們深受媒體報道的影響。新聞界偏向于展示中國不利的一面,所以我家人一開始也不太能理解我的做法。但是他們來了以後,就完全震驚了。他們看到了上海多麼現代,中國多麼進步,文化多麼出色,以及這個國家能提供什麼:有很棒的滑雪場,美麗的沙灘,像北京那樣的文化中心,還有現代化大都市。所有來過這裡的人都立即理解了為什麼我來這裡。
問:有沒有你沒預料到、讓你吃驚的事情?
答:我沒料到這個國家的數字化程度有這麼高。例如,人們可以用微信安排所有生活:可以用它付款,訂電影票,給朋友轉賬。
來源:參考消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