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挂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二、詩作賞析:
1、八月秋高風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八月秋深,狂風怒号,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
關鍵詞:“怒号”寫風勢之大;“我”字用得很親切,與下文“吾廬”的“吾”字相照應;“三重”寫受害之重。
開篇兩句讓人想到狂風咆哮中岌岌可危的茅草屋,仿佛風聲灌耳,讓人為那屋子能否完好保存下來而擔憂。
由此可見,詩人當時的心情也是焦急萬分的。何況,屋頂上本不多的茅草還被卷走了好些。
2、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挂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茅草亂飛,飛過江去,灑落在江邊,飛得高的懸挂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轉沉到池塘水中。
關鍵詞:這三句反襯出詩人無可奈何的情狀。“飛”“灑”“挂罥”“飄轉”“沉”這些動詞,形象地描寫了風吹茅草的情狀,也表現出詩人焦灼、痛苦、無可奈何的心情。可見當時詩人的處境之艱難、窘迫。
3、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然狠心這樣當面做偷竊的事。他們毫無顧忌地抱着茅草跑進竹林裡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隻好回來拄着拐杖自己歎息。
關鍵詞:“倚杖”寫出詩人疲憊衰老的形态,“自歎息”寫出詩人投訴無門的困窘之狀。
這裡的“歎息”有三層含義:一歎老天無情毀屋;二歎群童“趁風打劫”,不明詩人痛苦;三歎黎民百姓生活困苦。(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
忍能對面為盜賊挂在高高的樹梢與沉在深塘的茅草無法取回,有可能取回了又被群童抱走了,這不能不令詩人焦急萬分。
這茅草對詩人來說事關生計,對群童來說可能無關痛癢,群童無知的惡作劇,令詩人痛心。
僅僅因為詩人“老無力”而“公然抱茅入竹去”,這自然會引起詩人的憤慨和傷感。
這種情況下詩人說一些過激的話是可以諒解的,但詩人在叙述群童行為時,隻說“抱茅”而不說“搶茅”,到底不是真的說他們是“盜賊”,與其說詩人生孩子們的氣,倒不如說生社會的氣,恨動亂社會給人民帶來的貧困、災難。
所以“呼不得”之後,也不過是“自歎息”而已。
4、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上的雲像墨,深秋天色陰沉迷蒙,漸漸黑下來。
環境描寫:寫風定雲起、天色昏暗的情景,給人以壓抑之感;不言大雨,而大雨迫近。
5、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裡裂。
被子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闆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伏筆:這兩句寫家裡的貧困境況,為下文寫破屋漏雨埋下伏筆,使人更見其生活之困窘。
這兩句相對于“茅屋為秋風所破”這一題材,以及“安得廣廈千萬間”這一主題而言,似乎有些遊離,但是詩人這樣寫為下文寫破屋漏雨蓄勢,營造一種雪上加霜的凄苦氛圍;同時又從一件具體的平常小事寫出了生活的貧困潦倒。
6、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如遇下雨,屋子漏雨,床頭和屋裡沒有一點兒幹的地方,雨點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的雨點下個不停。
場景描寫:“無幹處”“未斷絕”,可以想象詩人一家當時的困苦情形。這兩句寫大雨給詩人全家帶來的災難。
7、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自從戰亂以來,(我)睡眠時間就很少了,長夜漫漫,屋漏床濕,如何挨到天亮!
關鍵詞:“何由”一詞表達了詩人既盼望雨停又盼望天亮的迫切心情。
8、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
怎麼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的大屋,好庇護天底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個個喜笑顔開!
抒情:詩人抛開自己寒冷悲秋,為解除天下“寒士”的痛苦而呼号,表現了詩人從“床頭漏雨”等痛苦的生活體驗中迸發出的激情和希望。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崇高理想:
杜甫生長在一個“奉儒守官、未墜素業”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愛思想對她的影響非常大,使他從小就立下“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
但仕途不順,生計窘迫,這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近下層社會,關心民生疾苦,寫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悲憤之語,以及《兵車行》“三吏”“三别”這樣反映社會現狀的詩篇。
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濟為生,但他憂國憂民之心不減。
他因“茅屋為秋風所破”一事發出的不單單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愛情懷。
杜甫的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理想是崇高的,感情是真摯的。
9、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即使)風吹雨打也像山一樣安穩。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那麼即使)唯獨我的茅屋被秋風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主旨句:這兩句寫出了詩人飽嘗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這是全詩的主旨所在,也是這首詩最動人、最具感召力之處。
三、特色品鑒: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以秋風吹破茅屋開篇,描寫了徹夜寒雨、屋漏難眠的情景,然後由己及人,想到戰亂中的貧苦士人,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理想,以及對人民苦難的同情。
1、層次清新,立意高遠。
全詩描寫了秋風卷茅、秋雨屋漏、焦急窘苦等情形,層次清新。詩中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的博愛情懷和憂國憂民的高尚品格,立意高遠,值得後人敬仰。
2、叙事、描寫、議論、抒情有機結合。
全詩以環境描寫開篇。接着叙事,叙述群童抱茅而去的情景。然後議論、抒情,抒發詩人憂國憂民和舍己為人的情懷。
全詩于描寫中有抒情,叙述中含議論,抒情中有描寫。這樣既表現了詩人貧窮甚至惱羞成怒的窘狀,也表達了詩人博大寬廣的胸懷。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四、心靈感悟:俄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别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曆史的土壤裡,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裡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
杜甫也不是僅僅因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歎、而失眠、而大聲疾呼,在狂風暴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裡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
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年來一直激勵讀者的心靈,并産生積極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