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素質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至關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提升勞動者素質和職業技能工作。從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到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再到積極舉辦職業技能大賽等一系列重大舉措,為廣大技術工人提供了廣闊的自我提升空間、技能展示舞台和交流切磋平台。激勵廣大技能人才要奮勇拼搏、把握機遇,在新時代鍛造新技能,實現新夢想。
大理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和大理市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白州技能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百村行”系列專題訪談節目,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勵更多勞動者走技能成才之路。
7月5日大理市融媒體中心•大理人民廣播電視台綜合廣播FM99.9《城市進行時》“白州技能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百村行”系列專題訪談節目嘉賓:乳扇制作技藝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楊瓊、大理餌塊傳統制作技藝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趙定成,和您一起關注:鄉愁是什麼?讓大理的小吃告訴你。
乳扇和餌塊作為大理的特色小吃,吃法多種多樣,不同的加工方式讓這相同的食材在舌尖上不斷的變換風格,這不隻是舌尖上的味道,也是鄉愁的味道。
楊瓊
乳扇制作技藝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雲南十八怪,牛奶做成片片賣”
乳扇營養價值高、醇香可口,吃法也是各式各樣,生吃、幹吃、油炸、煎烤,還可以做成甜點。傳統的乳扇制作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由婦人在院内火爐上支一口鐵鍋配合簡單的工具來完成的。先舀一碗酸漿在鍋中加熱至沸騰,加入一定比例的鮮牛奶,酸漿的分量全憑制作者根據經驗準确拿捏。酸漿少了奶團子不成型,多了則會影響成品的口感。在煮制的過程中用木勺輕輕晃動,牛奶會逐漸凝結成絮狀的小塊,此時就要加快木勺的翻攪,絮狀的奶塊會慢慢結成一個奶團,濾除酸漿,将奶團放在鍋中,反複揉捏,奶團子會漸漸變得光亮絲滑。從鍋中拾取奶團,用手拉伸折疊數次,直到奶團上勁,有韌性後快速将奶團在粗木筷上卷成一卷,再反方向卷到另一根粗木筷上,從而保證柔軟綿糯的奶片厚薄均勻、韌性十足。接着就是上架晾曬,晾曬乳扇的是一種由兩根光滑的竹竿組成的架子,原始而實用。奶片的一頭先在左邊的竹竿上纏繞粘合,形成一個抓腳,再順勢往右下方撐開拉平成薄片,最後将另一頭同樣在竹竿上纏繞固定即可。經驗豐富,手法娴熟的人,即使不用測量工具,全靠手工也能保證制作的每一片乳扇大小相近、厚薄适宜,甚至重量的差異也控制在毫厘之間。
乳扇不隻是制作考究,晾曬也不能随便。乳扇不能長時間暴曬和風吹,那樣會使乳扇變硬發脆,變形開裂,破壞了品相和降低了口感。所以,晾曬乳扇要在特定的環境中,以避免水分過度流失還要防止蚊蠅和灰塵的污染。如果天氣晴朗,氣溫穩定,頭天做的乳扇第二天中午便能晾幹至恰到好處的軟硬度,這時的乳扇就可以下架了。制作好的乳扇,色澤乳白中略帶微黃,表面泛油光,乳香撲鼻,令人食指大動、垂涎欲滴。
乳扇,是大理的一張飽含特色的名片;乳扇,是每一個大理人不忍錯過的舌尖美味;更是每一個漂泊在外的大理人心中抹不去的鄉愁。我最近的工作計劃就是盡快将樂衆乳扇坊打造為集傳習所、創業示範基地、小微企業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示範基地等功能于一身的綜合體,完善場地的功能性、傳習性、服務性,以利于自身更久遠的發展,同時努力擴大區域影響,盡全力讓這項傳統技能為更多的農村家庭帶來收益,為鄉村振興服務。
趙定成
大理餌塊傳統制作技藝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餌塊作為雲南最著名的名特小吃之一,也是大理地區常見的傳統食品,一直以來受到大理人民群衆的喜愛。餌塊制作中選米是關鍵,必須要選用大理當地産的大米。本地的大米具有香、糯、甜的自然特點,用這樣的原料制成的餌塊才有香甜軟糯的口感。
在舊時,舂餌塊可是一景,要先将泡過的米放到木籠子裡蒸,蒸熟後取出,放進碓窩裡反複舂搗。待熟米舂打成形後,取出放到案闆上用手反複搓揉做成磚狀,整個過程耗時耗力。
随着社會發展,如今我們制作餌塊需将大米浸泡2個小時,然後将大米蒸熟過心,然後過濾,二次在上鍋蒸,待蒸熟後通過機器進行多次擠壓、揉搓,待熟米有足夠的粘性、韌性時,又将熟米反複揉搓成團,最後倒入模具壓制成需要的餌塊形狀,這就是現在制作餌塊的流程。
身為非遺傳承人,這些年國家對非遺傳承給予很大的幫助與支持,為了能讓非遺傳承技藝進社區、進校園、進鄉村,各級部門開展了白州技能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百村行活動,通過這些平台我們将祖輩傳承下來的技藝與大家共享,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我們的民族文化和美食。通過當今的互聯網和媒體來宣傳我們大理當地的傳統美食,也讓我們大理的美食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