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lǐ]
拼音 [lǐ]
筆畫數 [7]
五行 [木]
繁體 [李]
偏旁 [木]
追根溯源
出自嬴姓
堯時,臯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為颛顼帝高陽氏之後裔。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曆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纣時,臯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着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
出自他族改姓
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出自他姓改姓
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
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彜、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
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并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
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
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時随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李氏遷徙至海外。
在中國曆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郡望堂号
所謂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顯貴姓氏。姓氏郡望,不僅是該姓發祥地的标記,也是氏族人口、經濟實力、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等綜合族力強盛與否的反映。 據《廣韻》記載,李氏共有十二個郡望。
郡望隴西郡:戰國時置郡。相當于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昙長子李崇。堂号"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趙郡:邯鄲一帶,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晉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縣一帶。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将李廣1世孫李忠。
渤海郡,西漢置。在今天河北省,遼甯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相當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玑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漢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當于今天四川省廣漢縣一帶。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襄城,戰國時魏邑,秦置縣。曆代因之,清屬河南許州。
江夏郡,漢高帝置。相當于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
梓潼,古縣名,漢代置。為廣州郡治,蜀漢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縣。
範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範陽郡,在今天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帶。
梁國,漢高帝将原來秦代的砀郡改為梁國,相當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帶。
南陽郡,戰國時秦置。相當于今天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曆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他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陰一陽為之道"的辯證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統論。
李冰:戰國時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産、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門事變"取得政權,後制定了一系列對社會發展較為有利的措施,創造了"從谏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占着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别》、《靜夜思》等。人稱"詩仙"。
李廣:西漢時人,曾曆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争,作戰70餘次,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将軍"。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緻,提出詞"别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