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業内人士說過,未來汽車隻有兩個大項:自主品牌和進口的高端品牌。自主品牌指的是滿足絕大多數普通消費者的品牌群體,這部分品牌溢價率不高,但是性能和耐久可以滿足絕大多數的消費者需求。另一部分是高端品牌的性能車型。比如說後驅車,跑車等。而現在的合資車型是作為80年代并不成熟的中國市場的産物,會随着工業的發展和完善逐步退出市場。那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依據呢?
1、合資車型傳統乘用車技術優勢不再,新能源成熟度不夠
合資車的市場份額,已經從2012年的約66%下降到2021年的43.6%,甚至在2019年到2021年短短兩年降低了8個點。合資品牌的新能源車型,在2021年則隻占市場份額的5.4%。
從2020年到2021年乘用車整個市場份額,大衆汽車的品牌由13.4%,降到11.5%,豐田則由8.3%降到7.8%,本田是從8.0%降到7.3%,日産從5.9%降到5.0%。(數據來源:乘用車上險量)
中國品牌的技術、質量和産品力不斷提升,正在快速縮小與同級别合資車型的品牌差距。甚至有不少高端品牌或車型,在操控、舒适性、油耗、駕駛性、安全性等方面不輸同級别日系。
在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領域,随着智能網聯5G技術的普及與應用,消費者對智能交互等方面需求不斷提升。同時,中國車企利用在智能互聯方面的天然優勢,使得中國品牌車網聯市場滲透率遠高于合資品牌。
在純電領域、混動領域,合資已無大賣産品。新能源的是中國國産品牌的優勢。當前中國汽車市場電動化和智能化爆發的時代,傳統品牌的“油改電”車系已經難以滿足市場需求。頭部品牌紛紛加大電動化、智能化的研發投入。比如大衆的ID系列。而日韓系傳統主機廠并沒有意識到電動化的不可逆性的發展趨勢,因此還沒有像樣的純電動産品。
合資品牌當前的為數不多的優勢:合資品牌擁有比中國品牌更成熟的技術積累和供應鍊優勢。合資品牌雖然市場份額持續下降,但淨利潤遠高于中國品牌。
合資車型的内憂外患
15萬左右的汽車市場,是中國品牌逐步成熟的市場,靠大空間、高性價比、高設計質量去正面硬鋼合資車型,尤其是日系車型。這個級别,國産汽車可以田忌賽馬式跨界打擊,也就是說,相同的價格區間,可以買到更高級别的自主車型。同時由于自主品牌的研發積累,傳統意義上的合資車穩定性、低油耗、耐用性等優勢不再。因此,在自主品牌的上升期,日韓系、法系等是第一波錯位競争。
一二線豪華品牌将自身市場降低至20萬元級别。比如奧迪A3/Q2,寶馬X1/1系,奔馳A級/GLA傳統一線豪華品牌将價格下探至25萬級别,更有捷豹XEL、沃爾沃S60、凱迪拉克CT系列、英菲尼迪、林肯等一衆二線豪華品牌,無論是産品性能,品牌定位、做工用料、安全性都遠遠高出普通合資品牌。這麼看來,日系三強、大衆的主要市場逐步被更高的品牌降級打擊。
總而言之,普通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在不斷地被壓縮,在國内品牌内卷和激烈競争的前提下,以及豪華品牌的價格下探的壓力下,前些年的市場紅利已經越來越少。在全球主流的電動化浪潮下,沒有順應當前的發展趨勢,也使得其逐步掉隊。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單靠前些年的傳統機械層面的優勢以及透支的部分口碑,想再回到躺着掙錢的時代,已經非常艱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