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一個醫生,他看到學生們吃着梨子和大棗,就勸他們說:“雖然梨子有益于牙齒,但吃多了卻會傷脾;大棗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會損壞牙齒。”一個愚鈍的學生想了想說:“吃梨光嚼不咽,就不能傷我的脾了;吃棗就整個兒吞下去而不嚼,就傷不了我的牙齒了。”醫生說:“你這整個兒一囫囵吞棗呀!”
囫囵吞棗告訴我們的道理:一,做事情不能不求甚解,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消化吸收,這樣才能真正掌握知識。
故事中愚鈍的學生将整個棗子吞下去而不嚼,就是典型的不求甚解的表現。他一口吞下去了棗子,卻沒有細細品嘗到棗子的味道,如此一來即便吞下去很多棗子,他也說不出棗子的味道是什麼。就像學生們讀書時,如果隻一味地求快,沒有仔細弄清楚書本中所講的道理,即便讀再多書,也學不到真正的知識。
二,做事情要尋求規律,按規律辦事,找到正确的方法,不能囫囵吞棗,要合理利用規律為我所用。
故事中的學生之所以囫囵吞棗,是因為害怕傷害到牙齒,但是他卻忽略了将棗子整個吞下去對胃的傷害。這就是因為沒有了解清楚棗子對人體的利弊影響,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确方法導緻的。正确的方法應該是控制吃棗子的快慢和數量,既不能狼吞虎咽,也不能暴飲暴食,更不能囫囵吞棗。
作文如何立意:
一,從第一條道理中,我們可以這樣來為作文立意:知識的獲取不能求快,要慢慢消化吸收。我們在攝取知識時,不能隻求快,而不求甚解,将知識消化吸收才能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作文的主題立意确定出來之後,我們可以通過列舉學習生活中各種隻求速度不求消化的反面例子,類似“欲速則不達”的故事來反襯主題,也可以通過“慢工出細活”的例子來正面佐證主題。
二,從第二條道理中,我們可以這樣來為作文立意: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規律,在掌握事物規律的前提前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斷。
這個主題立意也可以從正反兩個角度來舉例說明。正面的例子可以是醫學工作者對病人的判斷往往需要對病情的規律的掌握,才能做出正确的治療方案,也可以是科研人員在科學事業上一絲不苟的認真精神,才成就了一個個科學奇迹。反面例子可以是封建迷信的行為在沒有科學依據、沒有掌握事情發展的客觀規律的提前下,故意蠱惑人心,最終害人不淺等等。
以上就是就是關于“囫囵吞棗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的解析,以及以之為主題的作文立意思路,供大家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