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的東北朋友給我出了道難題,說東北有一道名菜叫做“雪衣豆沙”,特别難做,問我敢不敢複刻。
一開始我還以為她忽悠我,畢竟我們對東北菜的印象,都是小雞炖蘑菇、豬肉炖粉條這種大開大合型的。
雪衣豆沙這個名字,一聽就很江南嘛。
結果一查,居然還真是東北菜,而且還是一道曆經了百年的吉林名小吃!
制作雪衣豆沙,食材特别簡單,隻需要蛋清、豆沙、澱粉和糖。
難就難在,手藝特别講究。
蛋清需要一氣呵成地打發到立筷不倒、扣碗不掉的狀态。老師傅們做這個,全靠一雙筷子,要是沒有一雙麒麟臂,基本是不可能的。
别想了,菜菜也沒有麒麟臂
不過,感謝科技的進步,現在隻要有電動打蛋器在手,大家也能輕松在家複刻這道美味!
(用電動打蛋器,不能算作弊吧~)
打到幹性發泡,立住筷子so easy!
除了蛋白打發需要功夫外,炸制的油溫也十分講究。
一定要全程小火低溫慢炸,同時不斷地用勺子澆油,幫助團子翻滾轉身,這樣炸出來的雪衣豆沙才會上色均勻、火候正好。
簡單食材要做出花樣,最考驗手藝,所以這道菜,據說以前還是東北廚師的必考項。
做好的雪衣豆沙,一定得趁熱吃,才能享受到最輕柔嫩滑的口感,冷了以後油脂感變重,美味程度大打折扣。
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難以覓見雪衣豆沙的身影,隻剩下長春一些老字号餐館還保留着。
不過,你們可能也發現了,菜菜的雪衣豆沙,美不過三秒,就塌了。
雖然反複嘗試,修改配方、調整油溫、控制時間……還是難以避免。
可見,隻靠三兩天的功夫,是達不到完美的。(如果有人知道可以讓它不塌的方子,請告訴我!)
好在,造型上的遺憾并沒有影響口感!
不同于烤出來的酥脆,炸好的蛋白團子輕盈綿軟,像曬着陽光的雲朵,熱乎、松軟。搭配油脂炒過的紅豆沙,潤而不噎,香甜不膩。
傳統的豆沙餡一般用豬油炒香,味道醇厚。你也可以選擇用黃油炒,這樣的豆沙吃起來會有一股奶香,更清淡些。
無論哪種,這份甜點都值得你佐一杯清茶,一口一口細細品味。
- 雪衣豆沙 -
[ 食材 ]
紅豆150g 冰糖碎60g 蜂蜜30g 豬油/無鹽黃油45g 蛋清4個 玉米澱粉30g
1大勺=1 table spoon=15ml
1小勺=1 tea spoon=5ml
[ 食譜 ]
1.紅豆加水浸泡半個小時
2.紅豆泡發好後瀝幹,加入5倍清水(750ml),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煮1.5小時
若用高壓鍋,15-30分鐘即可煮至紅豆開花
3.煮好的紅豆,倒入攪拌機攪打細膩
沒有攪拌機的小夥伴,可用勺子碾壓成泥再過篩,喜歡顆粒口感的,碾壓碎即可
4.不粘鍋倒入紅豆泥、45g豬油/無鹽黃油,中小火翻炒至油份吸收
炒豆沙一定要添加油脂,否則晾涼後幹散不易團
再繼續加入60g冰糖碎和30g蜂蜜,炒至豆沙細膩不沾刮刀,起鍋冷卻後放入冰箱冷藏定型
冷藏過的豆沙更容易塑形
5.冷藏過的豆沙搓成15g小球,再均勻裹上澱粉
6.磕入4個蛋清,加入少許白醋,打發至起粗泡,再加入30g玉米澱粉,用電動打蛋器打至紋路清晰且有堆疊感的硬性發泡,插入筷子不倒
7.鍋裡倒入1/2鍋食用油,預熱至160攝氏度,将豆沙裹上蛋清放入,用勺子澆油,讓團子均勻上色,炸至微黃瀝幹油份撈出
8.雪衣豆沙出鍋後,篩上糖粉,給小雲朵增加雪國風光
看着雪白團子一點點鼓起來,然後慢慢染上誘人的鵝黃色。出鍋,撒上細細的糖粉,不得不說,雪衣豆沙的名字還真貼切。
叮,最佳賞味就趁現在!
在浙江台州臨海,這道小吃還有另一個名字:蛋清羊尾。
網上關于這道小吃的起源也頗有争議,雙方各持據證,互不退讓。
但菜菜覺得,或許,這也是兩地勞動人民對于同一種食材的相同巧思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