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白鹿中法風情小鎮
标準化猕猴桃果園
标準化大地菜基地
2014年成都時裝周
六年前,汶川特大地震讓四川這片美麗的土地遭受重創,如今,一座座嶄新的村落在廢墟中重新崛起,彭州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現在,這座天府重鎮正在形成生态農業、現代工業、休閑旅遊等一二三産業協同發展的新格局,演繹着大踏步實現中國夢的生動故事。
1/北有壽光,南有彭州
彭州,地處川西平原西北部,距四川省省會成都市區僅19公裡,素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地質條件、豐富的物産聞名中外。彭州山、丘、壩俱全,呈現出“六山一水三分壩”的自然格局,無霜期長達270餘天,氣候溫潤,素有“天府金彭”、“天然溫室”的美稱。
長期以來,彭州憑借其優越的自然條件盛産大蒜、莴筍、芹菜、蒜薹、白菜、蘿蔔、黃瓜、茄子、辣椒、青豆、西葫瓜等十四大類200多個品種的蔬菜,這些蔬菜可以四季栽培,常年供應,年收入達二十多億元。因為生産的蔬菜品質好、營養豐富,菜味香濃、口感上乘,被形象地稱為“大地菜”。
長久以來,每年5月到9月,彭州的菜地就會變成稻田,這樣的種植模式至少有兩大好處:一是一季水稻後,土裡的病原菌和蟲原量大大減少,蔬菜病蟲害的風險降低;二是水旱輪作使土壤裡的厭氧有氧微生物交替繁殖,有利于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良,更加有利于綠色和無公害蔬菜的生産。
在農業經濟中,盲目生産、信息不暢往往導緻“谷賤傷農”。作為年産量達22億公斤以上的蔬菜之鄉,如何保證“大地菜”生産的可持續性和可盈利性便是彭州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其中,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農産品的生産流通和信息共享。為此,當地投資80億元,建立了一個融農産品批發、加工、物流、進出口貿易和電子商務平台于一身的四川國際農産品交易中心。
農産品交易中心一誕生就成為了蔬菜營銷的“高端磁場”。目前,該中心日均蔬菜交易量達12000餘噸、水果交易量達4000餘噸,一個輻射全國的蔬菜營銷格局已然形成。2013年底,全國第二個蔬菜價格指數—蔬菜價格彭州(雨潤)指數正式上線,成為四川乃至全國蔬菜行情的風向标,為彭州這個蔬菜種植面積達80萬畝的全省最大蔬菜種植基地的結構調整、農民增收指引了方向。
保證彭州農業的長足發展與農民緻富,還要靠抓質量、樹品牌。因此,彭州對農産品質量從嚴監管,建成了監管、檢測、溯源體系,創新了“檢測視頻監控、數據自動上傳、農藥條碼銷售”模式。截至目前,彭州已擁有示範企業40餘家,标準化示範養殖場120個,完成40萬畝無公害農産品生産基地和産品認證,以蔬菜為主的農産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達98%以上。
現如今,彭州已經成功樹立了“龍門山”大地蔬菜區域公共品牌及“彭州大蒜”、“彭州莴筍”兩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一勝肴、萱源、廣樂等129個農産品品牌,“彭州産”在全國的知名度已經打響。在蔬菜領域,“北有壽光,南有彭州”的全國蔬菜産銷格局正在形成。
2010年以來,依托現代農業發展優勢和四川國際農産品交易中心的載體功能,曾經不起眼的彭州成功舉辦了5屆國家級蔬菜博覽會。特别是從第四屆菜博會開始,利用3000畝蔬菜主題公園,舉辦了田園展銷體驗式展會,展示了集種子種苗、基地、生産過程标準化于一體的彭州大地蔬菜,獲得了相關主管部門的高度肯定,進一步奠定了彭州大地蔬菜天然生态的區域品牌價值,擦亮了彭州大地菜的國家級名片。
2/“東方米蘭”具雛形
沒有産業融合就沒有成功的生态農業,而沒有一二三産業的交相輝映就沒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石。在這個過程中,彭州人并沒有遺忘第二産業的作用。從成都出發,一路向北,經過15分鐘車程,彭州“大力發展家紡、服裝産業”的熱度便撲面吹來,家紡服裝産業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太平鳥、波司登、歌莉娅、雷迪波爾、水星家紡、愛登堡……這些時尚名牌林立彭州,國内外名模佳麗身着知名服裝企業新款時裝亮相2014成都時裝周,而這屆時裝周的東道主,正是彭州。
近年來,彭州作為承接成都市“北改”産業轉移的先鋒,一方面與金牛區合作共建“金新彭現代工業開發區”,另一方面,規劃重點加快推進1700餘畝的家紡服裝商貿區建設。按照成都“五大興市戰略”和“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底,彭州将建成中國西部家紡服裝之都,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拉動就業20萬人,兼具産業、城市、生态功能。
通過“北改”産業承接,彭州将建成6.6平方公裡的家紡服裝産業功能區,重點發展總部經濟和紡織服裝産業加工項目,彙集了紡織服裝研發、貿易、物流、檢測、信息、培訓等服務中心,融資、法律、營銷、技術咨詢等公共服務平台,知名品牌服裝、家用紡織品和面輔料生産加工企業。彭州通過家紡服裝産業的集群發展,将形成“東有南通、西有彭州”的分布格局。
在打造中國西部家紡服裝之都的過程中,彭州大膽創新園區建設理念和産業發展思路,形成了具有彭州特色的家紡服裝産業發展模式。該模式着重全産業鍊打造,在服裝産業集群的基礎上,核心是形成完整的服裝産業鍊。正是依托這種産業集聚模式,彭州工業開發區家紡服裝園區實現了質與量的雙飛躍,園區的容積率達2.0,畝平投資強度達500萬,畝平就業人數達50人,畝平年産值可達500萬元,僅僅3年時間就集聚了1000多家家紡服裝企業。
彭州将堅持以家紡、服裝及面輔料市場建設完善家紡服裝産業鍊條,加快家紡服裝産業集聚集群,提升彭州這個傳統農業重鎮在中國家紡服裝産業版圖中的地位,為農民增收提供堅實保障。
截至目前,彭州先後獲得了“中國家紡名城”、“中國休閑服裝名城”、“全國第三批紡織産業轉移試點園區”稱号。2014年6月,彭州正式加入“全國産業集群轉型升級與協同創新聯盟”,成為該聯盟的第十二個成員,初步确立在西部家紡服裝産業的龍頭地位。一座從震後廢墟走出來的“東方米蘭”由此初具雛形。
3/生态鄉村吸引遊客
在傳統優勢農業的基礎上,能否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态效益和社會效益,将傳統農業升級為“生态農業”,既關乎老百姓的收入,又決定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此,遭受地震創傷的彭州給出了積極答案。
彭州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當地盛産猕猴桃,目前已發現野生猕猴桃品種13個,龍門山、白鹿、小魚洞、通濟、磁峰、新興、葛仙山、丹景山等地猕猴桃種植面積超過5萬畝,産品遠銷海内外。除5萬畝紅心猕猴桃外,彭州還建設了8萬畝川芎黃連等農業示範基地,國家級川芎GAP種植基地和中國道地中藥材川芎國家級農業标準示範區,年産商品川芎5000餘噸,出口達2000餘噸。
根據“研發—種植—加工—物流—博覽”的全産業鍊發展思路,彭州實現了現代農業鍊條化、特色化、高端化發展,形成了具有獨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産業體系。
彭州還獨具創意地将農業與旅遊業進行了有效整合。2008年地震之後,彭州按照“三年恢複、五年提升”的規劃,從市、鎮、村各個層面都作出了适合本地發展的産業規劃,整合鄉村特色資源,挖掘鄉村地方文化,将鄉村旅遊與休閑産業、農業觀光、生态旅遊相結合,使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彭州人提出了“小規模、組團式、生态化”的發展思路,其核心是推進農村住房建設、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态保護,促進一三産業相互借勢、融合發展。近年,彭州集中成片建設了磁峰鹿鳴荷畔、白鹿中法風情小鎮等農村新型社區640個,全面改善了農村生産生活環境。特别是在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幸福美麗新村綜合性載體方面更進了一步。
“離都市不遠,離田園很近”,彭州憑借現代農業産業基礎及交通和區位優勢等獨特條件,着力規劃發展生态觀光農業,并将其培育為經濟發展和人民增收的新動力源。2013年以來,彭州落實了葛仙山鄉村旅遊提檔升級、種都蔬菜主題公園、太陽灣風景區等一大批項目,如今,彭州正在加緊蔬香路新農村綜合示範建設。根據規劃,蔬香路兩側将打造2萬多畝現代蔬菜産業示範區,集中展示蔬菜生産的标準化、組織化、機械化成果,展示美麗新村建設和大地蔬菜示範區有機融合的田園景觀。
4/現代農民的幸福生活
紅藍相間的歐式别墅,綠油油的猕猴桃林,整潔幹淨的村鎮街道,走在彭州白鹿鎮的街道上,誰能想到2008年的那場災難之後,這裡曾是一片殘垣斷壁。“5·12”地震後,被列入四川省極重災鎮之一的彭州市白鹿鎮,利用自身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全力打造“中法傳統風情小鎮”。
截至2013年底,彭州累計新建民居103795戶(含改擴建),風貌改造24461戶,全市新民居(含無須改造戶)已達19.6萬戶,占全市總戶數20.3萬戶的96.8%。與此同時,彭州先後實施了成彭快鐵彭州段、新彭白路、湔江路、通村公路等道路新建和改擴建870.9公裡;新增農村天然氣入戶65163戶,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工程。
從面子上看,現代化的新農村已經在彭州重新崛起;從裡子中觀,彭州老百姓的增收也一點兒都不含糊。
猕猴桃、川芎黃連、綠色蔬菜基地等農業示範基地,為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達5500元以上,其中國家級川芎GAP種植基地和中國道地中藥材川芎國家級農業标準示範區,年收入超過5000萬元。
農業現代化不僅包括生産和銷售的現代化,更意味着小農生産模式下的土地制度被打破,即土地流轉後的集中高效經營。據悉,目前彭州土地流轉後集中經營的面積已占耕地面積的46.6%,新品種新技術、先進經營管理理念等的進入,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形成,大幅提高了土地的單位收益,迅速提高了彭州農業的檔次,也讓農民的腰包更硬、底氣更足。
6年多來,彭州市委市政府同堅強樂觀的彭州人民一起,硬是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敏銳的商業嗅覺與堅韌不拔的毅力,在廢墟上重建了一個農業、工業、旅遊、服務業并進的新彭州。
四川彭州 廢墟上崛起美麗新農村四川彭州 廢墟上崛起美麗新農村四川彭州 廢墟上崛起美麗新農村四川彭州 廢墟上崛起美麗新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