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列子及其思想主張介紹
列子及其思想主張介紹
更新时间:2024-10-21 05:48:20

孔子的得意弟子顔回(顔淵)多年來被尊為“複聖”、“顔子”,居“四配”之首,列“德行”之冠,是曆代配享孔子的第一号人物。顔子的言行及人格修養體現了孔子思想中仁者應具有的風範,被後人視為學習的榜樣。曆代帝王與後世儒學研究者,在提到孔子時,從不會忘記顔子。稱孔子為先聖時則尊顔子為先師,尊孔子為至聖時則封顔子為複聖。每祭孔子時必以顔子配享。所以學者們研究孔子時自然也就涉及到顔子。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顔回少孔子三十歲,是孔子最為得意的弟子。但不幸的是,顔回卻先孔子而去世。現在的傳世典籍中,有關顔回的資料相對較少,而且,受疑古學風的影響,不少有關的記載也被排斥在“可靠”資料之外。顔回的學術主張更顯模糊不清。但我們仍能從浩繁的記載文獻中得以窺知一二。

列子及其思想主張介紹(關于顔子思想的曆代研究探微)1

《論語》關于顔子思想的記載及研究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彙編,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集錄整理,是儒家的重要經典,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在孔子諸多弟子中,顔氏弟子共有九人。除顔回外,還有顔無繇、顔幸、顔高、顔祖、顔之仆、顔哙、顔何、顔濁鄒,其中顔濁鄒為衛國人。筆者注意到,《論語》對這些顔姓弟子,除涉及顔路(顔回的父親)一條外,其餘均未提及,而明确提到顔回的卻有二十一處之多,足見顔回在孔門弟子中的舉足輕重。

如在反映顔回虛心好學、勤于發問時。魯哀公曾問孔子“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季康子問孔子時,孔子亦作如是答,而未說及别人。可見在孔子心目中,顔子就是好學的代表。孔子曾高興地對别人說:“語之不惰者,其回也與。”說他經常向老師提出問題,聽老師講道理時,一直全神貫注,始終不懈怠。“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他終日聽老師教導,虛心聽取,從不違拗,以緻老師懷疑他愚。但經過認真觀察,又否定了自己的看法。

在體現顔回聰慧明敏、善于動腦時,孔子曾問子貢:“女與回也孰愈?”很有自知之明的子貢向老師回答:“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孔子認為這個比喻十分貼切,馬上同意了他的看法。并且對他說:“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孔子說自己和子貢都不如顔回聰明和肯于動腦,對顔回誇獎到了極點。

在贊賞顔回貧而好學、安貧樂道時,孔子觀察他“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條件十分艱苦,但學習孔子的道德、學問人了迷,竟至“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以緻孔子誇贊他“賢哉回也”。孔子還評價顔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隻看見他不斷前進,從來沒有看見他停止過。當然,孔子也對顔回如此好學卻一生貧困打抱不平,他說:“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顔回的學問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貧困。端木賜(子貢)不聽從命運的安排,去做買賣,猜測行情,往往猜中了。

在評價顔回修德正身、克己複禮時,孔子更是直言坦陳:“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将顔回評價為“德行”之首。究其原因,在于顔回不僅問得細緻,而且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一切行為符合仁德的标準。如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顔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顔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别人嗎?”顔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顔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經過長時間的艱苦追求,顔回的“仁”之境界得到了孔子的嘉許。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說明顔回的心能長久地不離開仁德,其他的學生隻是在短時間内想起仁德罷了。

在提到其仁政治國、德政寬民的抱負時,《衛靈公第十五》記載,顔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意即治理國家應該“用夏代的曆法,乘殷代的車子,戴周代的禮帽,奏《韶》樂,禁絕鄭國的樂曲,疏遠能言善辯的人,鄭國的樂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險。”由于種種原因,孔子的許多治國主張未能得到施行,隻得“有道則現,無道則隐”,暫時采用辦教育和編書的辦法來傳授主張,希望日後實現其治國理想。顔子也是這樣,他更沒有遇到治國的條件,但卻也有一套治國的理想。所以孔子這樣評價顔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孔子對顔淵說:有能任用我的,我就把治國平天下的大道推行于世;不能任用我時,就将這些治國平天下的大道,藏之于身。隻有我與你能做到這樣啊!

作為孔子最得意弟子的顔回,對孔子的道德、學問推崇備至。他曾把孔子的學問說作“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這番對孔子的贊頌,可謂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充分體現出顔子對老師的無限敬佩和深厚感情。顔回為了學習更多的東西,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從來對老師十分敬重,跟随老師形影不離。孔子設教于杏壇,他跟随學習;少正卯在魯國講學,使孔子之門“三盈三虛”時,“唯顔淵不去。”周遊列國時,一直跟随。在陳蔡絕糧的最困難時期,許多弟子經不起困難的考驗,對孔子之道不能推行表示懷疑,或牢騷不滿。當孔子問到顔回時,他卻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焉?不容然後見君子。”他認為孔子之道不見用的原因是各國國君水平太低。他對孔子的主張充滿了信心。周遊列國之初,他們師生被匡人包圍脫險後,孔子見到顔回說:“吾以汝為死矣。”回曰:“子在,回何敢死。”他跟随孔子甚至達到“亦步亦趨”的地步了。

記載最聲情并茂,且讓人動容的則是顔回之死。《先進第十一》記載,顔淵死,顔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椁。吾不徒行以為之椁。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顔淵死了,他的父親顔路請求孔子賣掉車子,給顔淵買個外椁。孔子說:“雖然顔淵和鯉一個有才一個無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兒子。孔鯉死的時候,也是有棺無椁。我沒有賣掉自己的車子步行而給他買椁。因為我還跟随在大夫之後,是不可以步行的。”又載,顔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顔淵死了,孔子說:“唉!是老天爺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爺真要我的命呀!”顔淵死,子哭之恸。從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為恸而誰為?”顔淵死了,孔子哭得極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說:“您悲痛過度了!”孔子說:“是太悲傷過度了嗎?我不為這個人悲傷過度,又為誰呢?”顔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顔淵死了,孔子的學生們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說:“不能這樣做。”學生們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說:“顔回把我當父親一樣看待,我卻不能把他當親生兒子一樣看待。這不是我的過錯,是那些學生們幹的呀。”《先進第十一》中這幾個“顔淵死”,足以讓我們跨越千年,想像孔子當時的悲怆之情與極度的惋惜。

列子及其思想主張介紹(關于顔子思想的曆代研究探微)2

《孔子家語》關于顔回事迹的記載與闡釋

《孔子家語》是中國古代記述孔子思想和生平的著作,其内容是自漢朝以前到漢朝早期不斷編纂而成,後來王肅對其進行整理,凡二十七卷,現存十卷。與《論語》相較,二者在篇名設置上有着明顯的不同。《論語》是在章首句子中撷取一詞作為篇目,其中多數篇目以孔子弟子名字命名,如《顔淵》、《子路》、《子張》、《公冶長》之類,但這些篇并不主要記錄孔子這些弟子的言行,這些篇題并沒有什麼實質意義。《孔子家語》則不同,其每一篇都有一個中心内容,篇題就是對這些内容的概括。其中的《顔回》所記都與顔回有關,共有内容十四節,各節之間并不連貫,但都從不同方面反映了顔回的為人風貌及思想主張。

列子及其思想主張介紹(關于顔子思想的曆代研究探微)3

就《顔回》篇的内容而言,它大緻可以分為幾個方面:

首先,顔回聰敏過人,可以由此推彼,可以預知一些事情的結果。這方面的事例有兩則:其一,顔回“以政”而預知東野畢的馬将會逃逸。東野畢善禦,魯定公詢問顔回是否聽說過。顔回則認為其雖善禦,“其馬将必佚”。定公聞聽此言,還認為顔回是诽謗。當幾天後有人告知東野畢之馬逃逸時,定公才召來顔回,細問他何以未蔔先知。顔回認為善禦者應當“不窮其馬力”,就像善政者“不窮其民力”的道理一樣,他說:“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孔子誇獎說:“夫其所以為顔回者,此之類也。”

其二,顔回“以音”而推知為何“哭者之聲甚哀”。顔回侍于孔子之側,聽到有人在哭,他認為哭者“非但為死者”,“又有生離别”。孔子問其故,顔回說是根據鳥的聲音推知,他說:“桓山之鳥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鳴而送之,哀聲有似于此,謂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詢問後,果然是哭者“父死家貧,賣子以葬,與子長訣”。孔子誇獎說:“回也善于識音矣。”

顔回的這些事迹,與孔子的很多事例比較相像,如孔子“知魯廟災”、“觀象知雨”、“枯矢貫榫”等皆是。一方面,顔回像孔子那樣,知識面廣,事物理解深刻。另一方面,說明了《孔子家語》的作者也像記錄孔子事迹那樣對待顔回事迹。

第二,顔回向孔子請教各方面的問題。這方面的問題内容比較簡短,但所占比例并不小,計有以下六則:完美的人格應該具備怎樣的德行——“成人之行若何”;臧文仲與臧武仲相比誰更賢明——“臧文仲、臧武仲孰賢”;君子應該具備怎樣的品格——“顔回問君子”;什麼樣的行為是小人的做法——“顔回問小人”;如何區分似于君子的小人之言——“小人之言有同于君子者,不可不察也”;朋友之間如何相處——“朋友之際如何”。

上述顔回向孔子請教的内容,與《論語》等書所記載的孔子弟子向孔子請教諸如“仁”、“孝”、“君子”等問題一樣,其記述的形式完全一緻。《論語》等書保留下來的材料來自孔門弟子随時所記,顔回向孔子請教的這些内容當也出于顔回的記錄,後由孔門後學編入了《孔子家語》。

第三,其餘四則是顔回的論說或者顔回與他人讨論問題,内容都與為人處世有關,這反映了顔回的一些思想主張:講究仁德的人用一個“預”字就能有益于智慧, 一個“恕”字能有益于仁德,因為“知其所不可由,斯知所由矣”,就是說知道了不能做什麼,也就知道了應該做什麼;‚人應該謹慎,不宜讓力氣比德行更為猛健;ƒ“君子攻其惡,無攻人之惡”,也就是說,人要反省自己, 而不宜常常數說别人的過失且妄加評論;④應當自覺遵守禮制、堅守德行,不可“身不用禮而望禮于人, 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

顔回注重修養,仁愛誠信,虛心好學,德行出衆,無論孔子還是同門弟子,大家對顔回的遠大志向、高超德行都是交口稱贊的。孔子多次誇獎顔回好學,稱其為賢人;子貢說自己“何敢望回”,曾子也認為自己比不上顔回, 說“吾無夫顔氏之言”,“吾無顔氏之才”。

在《孔子家語》的記載中,顔回當然同樣是孔門弟子中德才兼備,深受敬重的核心人物。如《弟子行》中記子貢評論說:“夫能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二過,稱言不苟,是顔回之行也。”《六本》篇中,孔子說:“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強于行義,弱于受谏,怵于待祿,慎于治身。”實行德義時堅定,接受勸谏時柔順,得到官祿時戒懼,修養自身時謹慎。這其實是顔回一貫的風格。孔子還說“回之信,賢于某”,稱顔回之誠信超過了自己。這與《顔回》篇的記載都是彼此呼應的。

我們可以将《孔子家語》中各篇的記載聯系起來,看其中所反映的顔回的政治抱負及理想信念。《緻思》篇有孔子與弟子們“農山言志”的記載。在談論中,子路、子貢一武一文,前者欲行其勇,後者欲馳其辯。顔回則有不同,他說:回願得明王聖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于原薮,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則由(子路)無所施其勇,而賜(子貢)無所用其辯矣。

對于顔回的志向,孔子由衷地贊歎道:“美哉德也!”這裡所記與《韓詩外傳》中所記的顔回“景山言志”、“戎山言志”大同小異。綜合這些記載,可以看出顔回所向往的是德教風行,君臣同心,上下協調,家給人足的安定和諧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人人講仁義,個個言規矩,沒有溝防城郭,更無戰争之憂。

應當說,顔回的理想在當時是難以實現的,但他仍希望努力去争取,而不是因此随波逐流,更不與無道之世同流合污。孔子自然也是如此,《在厄》篇中記孔子說:“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衆矣,何獨丘哉!且芝蘭生于森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作為孔子最為相信的弟子,顔回當然理解孔子,了解孔子的遠思廣志。所以顔回對孔子表示了深刻的理解,才有“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的感慨。對顔回此言,孔子同樣發自内心地表示贊同,他說:“有是哉,顔氏之子!使爾多财,吾為爾宰。”

顔回願為明王聖主之輔相,而其治國方略自然是仁義道德教化,此即《緻思》篇中所言敷其五教,導以禮樂。《顔回》篇中所記顔回回答魯定公問中亦含此意,他談論古時之“政”說:“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馬。舜不窮其民力,造父不窮其馬力。是以舜無佚民,造父無佚馬。”

總之,《孔子家語》的《顔回》篇所顯示的顔回的道德思想,是顔子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與《家語》的其它各篇乃至《家語》以外的資料可以相互印證,對研究顔回思想具有重要價值。

《孟子》中所見顔子事迹及思想

《孟子》系語錄體著作,十四卷, 戰國時代孟子與其弟子萬章等編著,約成書于戰國中後期。孟子名轲,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人,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以孔門傳人自任,後世尊稱為“亞聖”。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而成“王道”,認為人性本善,強調個人人格完善的作用,其學說與孔子學說一起,稱為“孔孟之道”。《孟子》一書,《史記》本傳中稱有七篇,東漢學者趙岐作《孟子章句》,将每一篇分為上下,成七篇十四卷,各篇名均采撷每篇首若幹字詞組成,并無實際意義。至宋代,《孟子》入“十三經”。今本《孟子》之《公孫醜上》、《滕文公上》、《離婁上》等篇都記述了孟子及其門人對顔子的評議。其主要内容是:

《公孫醜上》謂“顔淵善言德行”,即不僅本人有高尚的道德,而且擅于闡述宣傳道德修養的道理。此條未見于《論語》,因為《論語》按四科評議時,曾曰:言語:宰我、子貢,這很容易給人造成顔子“讷于言”的印象,由此看來,顔子并非讷于言,而是具有多方面的才能的。

該篇又記述了戰國時期人們對顔子的評價,這就是:“子夏、子遊、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闵子、顔淵具體而微”。這裡用比較的方法說明顔子達到的修養水平,所謂“具體而微”,就是具其大體而略顯微弱,即顔子與孔子相比,已基本具備了孔子的德識才能,但尚顯微弱一點。唐、宋以後,封建統治者給顔子加上了各種頭銜,其中有“亞聖”、“複聖”等,最終以“複聖”定稱,至順元年,元文宗封顔子為“兖國複聖公”時,未說明為什麼定此封号。今臆測,“複聖”或取“具體而微”之意欤!

《滕文公上》主要記述了顔子的政治思想。顔子曰:“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這就是說他要像舜那樣治理國家。

《離婁上》記述孟子對顔子的評價,即:“禹、稷、顔回同道。”“禹、稷、顔子易地則皆然。”這就是說,在孟子看來,大禹、後稷與顔回雖處于不同時代,但他們處事的原則是一樣的,即使他們互換個位置,他們對問題處理也會和原來的處理一樣。這裡把顔子與曆史上的聖王相提并論,說明戰國時期的思想界對顔子的評價是很高的。

《孟子》一書中對顔子的記述雖然不多,但皆未見于《論語》,故成為研究顔子的重要資料。

《莊子》反映出的顔子思想及有關事實

《莊子》一書多次提到顔子,該書之《人間世》、《大宗師》、《天運》、《至樂》、《達生》、《田子方》、《知北遊》、《讓王》諸篇皆有關于顔子事迹及思想的記述。這些記述大體可分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顔子僅作為設定的發問者,而主要通過孔子的回答來表達道家的某種認識和主張,對顔子研究并無多大意義。如,《天運》隻記了顔子的兩句話:“以夫子之行為奚如?”“何也?”《田子方》也隻有“文王其猶未邪?又何以夢為乎?”這樣的發問。《知北遊》也隻有顔回問孔子的一句話。

第二種是:通過假設的顔子言行,主要體現了道家的主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顔子的“無為”思想。如,《人間世》記述孔顔讨論“心齋”一事。顔子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敢問心齋。”“回之未使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夫子曰:“盡矣……”又如《大宗師》記述孔顔論“坐忘”一事,顔子曰:“回益矣。”“回忘仁義矣。”“回忘禮樂矣。”“回坐忘矣。”“堕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謂坐忘。”這裡的所謂“心齋”、“坐忘”完全是道家思想,與曆史上的顔回明顯的不同。但其中謂“回之家貧……”,則又是符合曆史事實的,并非假托。又《至樂》篇從孔子嘴中說出“回與齊侯言堯、舜、黃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農之言”。此事未必是具體曆史事實,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顔子的政治傾向,即崇尚先賢的“無為而治”的思想,這對顔子研究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第三種是:所述大體合于曆史實際。如,《讓王》篇謂:孔子謂顔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顔回對曰:“不願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幹粥;郭内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足以自樂也。回不願仕。”這段記載與《論語》的有關記載相印證,可以大體認為是符合事實的。有人用今天的标準去衡量,認為家有五、六十畝地不能算貧困,這是脫離當時曆史環境的片面認識。當時實行井田制,一般庶人都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由于技術條件差,隻能廣種薄收,年成好時可以勉強度日,一遇荒年則難免有凍餒而死者。故顔子的家産在當時是屬于下等的,其生活确乎是貧困的,當然,由于顔子心志甚高,在孔子影響下,他不但以學與琴為樂,而且意識到宇宙大化無窮,深明人生的意義,故能“不改其樂”。《田子方》篇記述孔顔關系:顔淵問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這裡所說的顔子對孔子雖然亦步亦趨,緊随其後,但仍然趕不上,這大體上反映了孔顔關系的實際情況。

總之,《莊子》一書中所論及的顔子事迹,不可一概而論,應具體分析。所謂“寓言十九,重言十七,”也未必準确。寓言當中也有事實,值得參考;重言之中未必沒有虛構,也不可盡信。

《荀子》中所見顔子事迹及思想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最重要的著作,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數篇章外,大部分是荀子自己所寫。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今本《荀子》之《大略》、《子道》、《哀公》等篇中,亦記有顔子的若幹情況。因為荀子本人是比較嚴肅的思想家,故其所記應有較高的可信度。

《大略》篇雲:“虞舜、孝己、孝,而親不愛;比幹、子胥,忠,而君不用;仲尼、顔淵,知,而窮于世劫,迫于暴國,而無所辟之。”這是對曆史上若幹賢人遭遇厄運所表示的不平之氣。其中把孔顔并論,認為他們同樣聰明多智,但卻生于亂世,未能充分施展才能,故深表同情之意。《荀子》一書中,對其他流派多所非議。如,指責孟子、子思、子夏、子遊、子張等為“俗儒”、“賤儒”(參見《非十二子》、《儒效》等),而對孔及顔推崇備至,可見荀子眼中顔子亦有很高地位。

《子道》篇記述子路、子貢、顔回三人對“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及孔子的不同評語。子路的回答是:“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孔子評語:“可謂士矣。”子貢的回答是:“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孔子評語:“可謂士君子矣。”最後顔回的回答是:“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孔子評語:“可謂明君子矣。”在這裡,子路強調的是外界群衆對自己的态度與評價;子貢強調的是個人對群衆的态度與責任;而顔回強調的是自身的認識與改造。這三種回答都從不同的側面回答了問題,都是有道理的。但由于顔回的答案更接近于孔子一直強調的君子求諸己,“成己”、“為己”等主張,所以孔子對之評價最高。

《哀公》篇記述了魯定公與顔子間的一次交往,主要是通過如何馭馬說明如何治國的問題,比較清楚地表現顔子的政治思想與哲學思想。開始是魯定公問顔子:“東野畢之善馭乎?”顔子回答:“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将失。”定公聽後,很不高興,認為這是诋毀别人。而到了第三天,有人回報果然不出顔子所料,東野畢的馬出現了馬失,定公驚服,趕緊向顔子請教。顔子回答:“臣以政知之。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窮其馬;是以舜無失民,造父無失馬也。今東野畢之馭,上車執辔,銜體正矣,……馬力盡矣,然猶求馬不已。是以知之也。”“臣聞之,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這一段集中體現了顔子的政治思想,這就是治國應像舜那樣,對民衆實行和緩的政策,即“巧于使民”,“不窮其民”,從而做到“無失民”,這也就是“無為而治”。孔子所指出的舜的“無為而治”與後來道家的“無為”是有一定差别的。舜是儒家崇奉的積極處世的典型人物,而道家的“無為”主要體現了一種避世的傾向。另外,這一段也表現了顔子所具有的物極必反的意識,這是一種合乎辯證法的樸素觀念。

韓非子“顔氏之儒”的提出及後世研究

《韓非子》之《顯學》篇雲:“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顔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這樣一來,儒家就分成了八派。這是自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到韓非子時(前280--前233年)的二百餘年間,儒學發展分化的狀況。韓非本人是孫氏之儒的開創者荀子的門徒,他所謂儒家八派的說法應是相當可信的。可惜韓非沒有對各派的代表人物及學派特點說清楚,緻使後人智仁互見,不得要領。

韓非之外,當時莊子學派對顔子的研究最為突出。不過這個學派在對顔子的闡述上往往給人一種靠不住的感覺,這不僅因為《莊子》一書多用寓言,容易給人造成虛構成分多的印象;還因為這個學派在涉及到顔子時,要麼抛開《論語》等書對顔子言行的記述不加理會,要麼對顔子的言行加以引申或曲解,用莊子學派的理想去分析、描繪顔子,極力使其成為莊子學派的人物。

同是“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事實,老莊派認為這裡有很明顯的避世傾向。而孟子卻不贊成這種說法,他認為這裡表現出的顔子的處世态度,與“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急于救民于水的态度盡管形式不同,在道理上沒有什麼兩樣。如果禹、稷和顔回互換一下位置,顔回也會“三過家門而不入”,禹、稷也會自得其樂(《孟子·離婁下》)。顯然孟子與莊子學派對顔子的看法是對立的。

西漢初年為收攏人心,在政治上釆取了相對于秦代較為寬松的政策,其具體做法是廢除秦代的苛法,重視黃老無為之道,使儒學的處境有所改善。

劉邦建國數年後,開始意識到儒學對鞏固其統治的作用,于漢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東巡狩适魯,以顔子配享孔子,祀以太牢。”(《阙裡志》卷十三)開帝王祭祀孔子、顔子的先例。又數年,漢惠帝封顔子十一代孫顔異為大夫。到漢武帝時,為使國家能長治久安,其注意力進一步轉向儒學,并把儒學推到了“獨尊”的地位。

董仲舒是西漢初年的儒學首領,他在儒學闡發上代表了漢儒的基本傾向。如果說戰國時期的儒學趨于分派的話,到了漢代,為适應統一的漢王朝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又把儒學合了起來,形成了以儒學為基礎,融儒、墨、道、法為一體的漢代新儒學。

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代儒學,背離了孔孟儒學的某些基本精神,颠倒孟子民重君輕說,提出了以“三綱五常”為準則的“君權至上”說。他說:“君人者,國之本也,夫為國其化莫大于崇本,崇本則君化若神。”(《春秋繁露·王杯》)“君不名惡,臣不名善,善皆歸于君,惡皆歸于臣。”(《春秋繁露·立元神》)“故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春秋》之大義也。”(《春秋繁露·陽尊陰卑》)漢儒還将陰陽五行說納入儒學範疇,進而把陰陽五行說同《易》揉合起來,構成預示災異祥瑞,天人感應的神學。人世間的一切,均被說成是由冥冥中人格化的“天”所支配。這樣,便替“君權神授”造出了神學依據。西漢末年盛行起來的谶緯迷信之風,在東漢章帝時召開的白虎觀會議上得到進一步肯定,這使儒學的神化達到了頂峰。在儒學神化的過程中,首先是神化漢代的皇帝,同時也神化了孔子和顔子。如漢劉向在《說苑·辨物》中寫顔子可根據人的哭聲辨别他為何而哭。《韓詩外傳》則記有孔子和顔子登泰山,顔子因“望吳門馬”,下山後發白齒落,不久病逝的神話。《孝經》載有:孔子夜夢豐沛一帶有赤煙起,顔回、子夏往觀,在範氏廟見一小孩砸傷了麒麟的前左腳。孔子問小孩叫什麼名,小孩說他叫赤松子。孔子走近麒麟,麒麟吐出三卷書。據晉《搜神記》說,這三卷書裡有“赤劉當起,周亡赤氣起,火曜興,玄丘制命帝卯金”的偈語。後來劉氏的漢朝果然應天命而興。這種神化孔子、顔子的傾向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時期,編造出來的有關孔子與顔子的神話多不勝數,使對顔子的闡述走向歧途。

除上述情況外,值得注意的是史學家司馬遷、班固及思想家王充等的記述與評論。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中對顔回的事迹作了較完整系統的記述與評論,有些資料未見于《論語》等先秦典籍,為人們研究顔子提供了新的根據。《漢書·古今人表》将“古今”名人分為九等,顔回為僅次于聖人的仁人,這代表了漢代士人的看法。王充在《論衡》中指出“顔淵獨知孔子聖也”,也為後人正确分析顔回的思想品德提供了啟迪。

唐宋時期已不再是編造有關顔子的神話,而是據經、史所載有關顔子的言行事迹,提出了“孔顔之道”的新命題,還有不少人把孔子與顔子并稱,但更多的是以論、贊、祝文等形式頌揚顔回的聖賢品格,進而達到自勉或勵人。如唐玄宗李隆基《顔回贊》:“杏壇槐市,儒述三千,回也亞聖,某也稱賢。四科之首,百行之先;秀而不實,得無恸焉。”宋高宗趙構仿唐玄宗,也作《顔子贊》:“德行首科,顯冠學徒;不遷不貳,樂德以居。飲食甚惡,在陋自如;宜稱賢哉,豈止不愚。”宋代理學代表人物程頤在其《告顔子祝文》中說:“志不行于時,而能趨世以歸仁;澤不加民,而能顯以終身。德無窮通,古難其人,惟公能之。絕世離倫,富貴不義,視之如賓。飲止一瓢,不憂其貧。受教孔子,門人益親;血食萬世,配飨惟神。敢不昭薦,公乎有聞。”

除頌揚顔子聖賢品格外,唐宋儒學家開始對顔子思想的某些方面從理論上進行深入地探讨。韓愈在《省試顔子不貳過論》中指出:所謂“過”,不是平常人所說的言行之過,而是尚在心中活動而未發展到言行的始萌狀态的“過”。“不貳過”即“不貳之于言行”。世人都知顔子好學,顔子所好何學呢?程頤在《顔子所好何學論》中指出:“顔子所獨好學者,何學也?學以至聖人之道也。”為什麼孔子獨稱顔子好學呢?程頤認為原因有二:其一是“惟顔子從事博文約禮之訓,專用心于克己複禮,至于其心三月不違仁,故孔子獨稱顔子好學也。”其二是“自生民以來,惟有孔子好學。孔子獨稱顔子,以其與己同也。”(同前)蘇轍則認為:孔子獨稱顔子好學,是因為顔子能認識到孔子學說的博大,“仰之而知其高者存焉,鑽之而知其堅者存焉。”對于“顔子之樂”的探讨,宋代也較深入。有人認為:“顔子之樂非樂箪瓢陋巷也!”而在于“不以貧窭累其心,而改其樂也,故夫子稱其賢。”(《程氏經說》)也有人認為:“顔子之樂非箪瓢之樂也,忘也。”(《二程遺書》)較多的人認為:“顔子所樂者,道也。”程、朱二人雖不贊成“樂道”之說,也不完全予以否認。朱熹說:“樂道之說不失,隻是說得不精切,故如此告之,今便以為無道可樂,走作了。”(《語類·論語十四》)究竟應如何認識顔子之樂呢?真德秀認為:“樂道”之說,仍把道與吾各為一物,若隻停留在這一境界是不足以讨論聖人之樂的。顔子之樂是他沿着博文約禮的道路達到“此身此心皆與理為一,從容遊于天理之中”,“才有箪瓢不知其為貧,萬鐘九鼎不知其為富”的顔子之樂。朱熹認為,顔子的思想境界已達到忘物、忘我的程度。他說:“顔子‘願無伐善,無施勞’,能忘我故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能忘物也。”(《語類·論語十一》)這裡還可以看出真德秀、朱熹他們是從理學角度來研究顔子的,也說明南宋時用“天理”研究顔子已成時代風氣。

金、元時期對顔子的尊崇比唐、宋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金代從唐制,尊顔子為“亞聖”。元代則加封顔子為“兖國複聖公”,擴建曲阜顔廟,遷顔子像于新廟内。顔子五十四代孫、元代泰安州太平鎮巡檢顔偉于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在甯陽泗臯奉敕修建顔子廟和顔林,并于春秋祭祀。但在對顔子的探讨研究上,金元時期并沒有新的進展。

明代沿南宋理學的路子,在對顔子的研究上較前代又有所深入。王守仁在顔子之樂與常人七情之樂的辨證關系方面,較前人的認識就深刻得多。他在《與陸元靜書》中說:“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于七情之樂,而亦不外于七情之樂。雖則聖賢别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但王守仁在對顔子的研究上仍然是唯心的,所以他在《博約說》中說:“天下之事雖千變萬化,而皆不出于此心之一理。”薛瑄則同意程子的“樂仁”說,他說:“程子曰:‘顔子箪瓢陋巷,在他人則憂,而顔子獨樂者,仁而已。愚謂聖賢之樂,不過全天命之性,仁即天命之性也。專言仁,則禮、義、智皆在矣。’”(《薛瑄全集·讀書續錄卷五》)他還認為顔子之樂是可識的,不過隻有達到一定的自我修養境界才能做到。他說:“仰不愧,俯不怍,心廣體胖,人欲淨盡,天理渾全,則顔氏之樂可識矣。”(《薛瑄全集·讀書錄二卷》) 另外,明代修纂的《孔顔孟三氏志》、《陋巷志》對顔子及顔氏家族史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清朝初年,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康熙、乾隆等皇帝多作《顔子贊》,頌揚顔子之德。而學者則希望從新角度去研究顔子。宋翔鳳在《論語說義》中多次用《易》去研究顔子,并認為孔子贊顔子“不遷怒,不貳過,克己複禮,天下歸仁”是據《易》“不遠複,無祇悔,元吉”而言。顔子能不遷不貳,是學《易》之深的表現,其根據是孔子曾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宋翔風的這種研究方法有時使人感到耳目一新,但更多的是給人一種近于荒唐的感覺。皮錫瑞、梁啟超等人提出了顔氏之儒當指孔門顔氏諸弟子,而非指顔回一人的觀點。由于這個時期學者們在封建高壓下轉向考據學,從總體看,清代對顔子研究進展不大。但馮雲鹓編纂的《顔子書》收集了大量的資料,為後人研究顔子提供了可靠的資料基礎。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兔子吃什麼
兔子吃什麼
1、兔子是草食性動物,喜歡吃的食物有:胡蘿蔔、紅薯、洋白菜、南瓜、菠菜、黃瓜、蘿蔔葉子、橘子、香蕉、葡萄、蘋果、車前草、蒲公英、鵝腸菜、豆腐渣、面包等等。對于有些食物不能大量食用:玉米、花生、馬鈴薯等。2、不能吃的食物:巧克力、咖啡、酒、洋蔥、韭菜、大蔥,大蒜等。特别要注意食物種的水分不要太多。否則會導緻兔子拉稀甚至死亡。喂食前應将食物洗幹淨,将表面的水分擦幹後在給兔子吃。煮過或者冷凍的食物都不可
2024-10-21
尺子上有什麼
尺子上有什麼
尺上有刻度,以量度長度。一些尺子,在中間留有特殊形狀如字母或圓形的洞,方便用者畫圖,尺子通常用于測量計算長度,一般分為卷尺,遊标卡尺,直角尺,直尺。“蛇仔尺”是專用來畫曲線的尺。三角尺是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尺,方便畫平行線或垂直線。計算尺:一種計算工具。軟尺:常用來量度人體部分。拉尺:用來量度建築物、家具等。遊标卡尺:用來量比較精小的東西。在尺規作圖中,尺被視為可畫無窮長的直線的工具。水平尺:
2024-10-21
除甲醛排名第一的植物
除甲醛排名第一的植物
龜背竹是除甲醛排名第一的。1、龜背竹。龜背竹可以吸收室内90%的甲醛中的甲苯,本身耐陰易存活,常用于...
2024-10-21
多面體的畫法
多面體的畫法
1、二十面體,由很多個三角形構成:(1)用線條勾勒出大概輪廓(6個邊);(2)在輪廓中按近大遠小畫出...
2024-10-21
空調制熱是30更熱還是16更熱
空調制熱是30更熱還是16更熱
1、空調制熱中30度溫度要比16度溫度高會更熱。2、空調制熱時溫度調節越高制熱效果越好,室内越暖和。...
2024-10-21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